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4-02-10 21:55:39), 站内信件
|
开篇六《创世纪》
这个故事是截然的两面。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主人公的命运就只在潆珠和毛耀球这段恋爱上。后来故事一转,真正的人物终于出场了。她就是潆珠的奶奶,紫微。爱玲用她的回想,大段的叙述起紫微的过去,这个阔少奶奶如何成为一家的支柱,她的父辈之间的一些恩怨。而真正开创世纪的人的确是这个已经垂垂老矣的女人,只是她的威严如当年有增无减。
“老妈子进房点上台灯,又送了杯茶进来。紫微坐下来,把书掀开。发黄的纸上,密排的大号铅字,句句加圈,文言的童话,没有多大意思。一翻翻到中间,说到一个渔人,海里捞到一只瓶,打开了塞子,里面冒出一股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不完的烟,整个的天都黑了,他害怕起来了。紫微对书坐着,大概有很久罢,她伸手去拿茶,有盖的玻璃杯里的茶已经是冰冷的。”(P43)
想是她对往事憧憬的太久,竟是忘了时候。家族融焉荣辱是命运选择不得不落在她的身上。她狠心责罚自己的后辈,一是维持着自己的威严,二是恨铁不成钢。可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她的心意。故事里,在她大寿的日子,冷清的宴席也早早散了。老太爷还是那么不争气的喜欢跟她拌嘴,过不去,而自己的儿子又游手好闲,小时候本是一块好苗子,没想到长大了和自己的父亲一个德行。至于孙子辈们,她已无暇精力去注意他们了。
故事的另一面潆珠正被毛耀球这个冲动的小伙子追求着。她每日上班,下班,那个男人总是如影随形,不断的送她礼物,有一次还趁她不注意偷偷的吻了她。她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不是喜欢他,只是在她心里,突然有了那么一种依靠。
“不知为什么,和他来往,时时刻刻都像是离别。总觉得不长久,就要分手。她小时侯有一张留声机片子,时常接连听个七八遍的,是古琴独奏的《阳关三叠》,嘣呀嘣的,小小的一个调子,再三反复,却是牵肠挂肚。”(P14)
这个爱情到底是有结果,还是无疾而终,爱玲没有告诉我们。或许在这个小说里,它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只是为了照出紫微的沧桑,而于这对男女,他们的命运又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设想,是不会有结果,好象一段偶然的邂逅,只是一场春梦而已。梦醒了,我们身边还是那些熟悉的人,而那些熟悉的温暖却已经留在了身后,彼此之间的隔阂谈笑起来,总觉得有些哽咽。对陌生人反而到是多了一份欣欣然的期待。只要是有一点可以寻觅,便会投身其中,忘却到底是于爱情无关这个事实。潆珠就是犯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一个女人一辈子只能有一次?如果可以嫁了再嫁,没什么关系的话,像现在,这人,她并不讨厌的,他需要她,她可以觉得他怀中的等待,那温暖的空虚,她恨不得把她的身子去填满它——她真的恨不得。(P8)
她后来发现他曾有过抛弃的妻子,又显得犹豫不绝了。他说,那是年轻时冲动糊涂犯得错误。她似乎在听她的解释,一方面也瞒着这件事情不让自己的母亲和奶奶知道。她对他奶奶紫微还是耽惊受怕几分的。后来就没有了,爱玲总喜欢给我们讲一段故事,剩下的就让我们自己去遐想,所以说她的写作是不彻底的,但又是彻底的悲观主义。对于她这个传奇,我实在是无法琢磨透,偶尔只能断想一点,可能又是相差千里。
爱玲那么精于刻画每个人物,那些情节的演绎只是在她那华丽的书房里用笔端描写出来。旧上海虽是远东第一大城市,超过了东京,但市民保守封闭的心态还在,只是那种挠首弄姿的开放样子看起来好象沪帮的滑稽戏。历史是最大的捧场者。我们是后来的笑声者。民族沿着这样的屈辱前进,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在看看爱玲给我们描绘的世情百态,人心见底的荒凉到底还是没有减少,只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翻了颜色的小鬼还是小鬼。
我们在这个时候,还留下些青春的烟火,在最后的光阴里急速的燃放怠尽。每个人用自己的光明照亮了别人的天空,然后那些弥漫着爱的火花却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匆匆的踩灭了。
未然 04/02/10 14: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