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uyou9271(悠悠)
整理人: lalala-o-(2004-02-27 22:33:00), 站内信件
|
渡船在我们以前的县城是不可或缺的交通的工具,现在在我的家乡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县城被娄水和澧水包围着,三面环水,不过现在渡船在县城几乎是没有它的生存价值了,因为每条河上都架起了大桥。但在我的老家,渡船仍然是必备之物,虽然也有公共汽车通过,能直接过桥,但是相当的一部分人,仍然倾向于步行,过河后,大约一小时就可以步行到县城,于乡下来人说,一小时的路程不是什么难事。
小时候倒是经常过渡的,因为那时我们那个山村并不通公共汽车,每次回老家,再回家上学,都要过渡,无论下雨天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才知道过渡还是摆渡都是一道风景,都是那样宁静而又美好。但小时候却从未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下雨,河面开始涨水的时候。河面增宽,河水咆哮而过。一叶扁舟,在不算宽广的河面中,打着旋,那时的恐慌和惊惧,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达的。能坐上船已经是不错的了,证明船家,为了你的工作或是学习,也将他的生命和洪水拼搏了一次,也等于是一场重生,若是出了意外,在这个山村,是谁也不会将这样事情告上法庭,索求赔偿,大家一般都能协商解决问题,况且,若然不幸发生,也是大家的不幸。幸然,这样的事情倒不是多,只有偶尔,船被打翻,被顺流了几十米,大多数都能被抢救上来。真要感谢乡里人的纯朴,那时候,也不会有人会讨价还价,眼睁睁的看着被洪水卷走,而被洪水卷走的人,也不存在出价的条件,大家都很贫困。
那时,每过一次渡每人5分钱,钱不多,也没有人会赖帐,若是船家较忙的时候,过渡的人会将钱压在船里,让船家自取。倘若谁没有这5分钱,船家也不会留你在船上,一般会让你下船,以后再被齐。倘若是学生,许多时候是可以节省这5分钱买个绿豆冰棍或是冰水什么的。到我读中学的时候,八十年代末,船费涨到了1角钱。不过那时除了寒暑假极少回到老家去,只是偶尔,老家有什么事情,我们才全体回去。
这次回家,因为去我二姑家,必须过河。看到久违的渡口,看到久违的渡船,还有久违的船家。应该不是以前那个船家了罢。河水很清,冬天的河水也少,比较平静。只有船家的桨声和我们的说话声,打破这宁静。心底里深埋的那根弦被拨动了,真想永远享受这份宁静……

---- 悠悠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