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俺是第一次>>『闲情偶寄⊙个人文集』>>『GG's』>>碎片蔓延[icesky_84223]>>爱玲札记(15)

主题:爱玲札记(15)
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byebye(2004-02-22 17:20:48), 站内信件



《中短篇小说1945以后作品》



开篇一《留情》



这是一对沦陷区上海日常家庭夫妇琐屑的故事。张采取片段的描写,从他们一起到自己的亲戚家,在路上的那些神态言行,在亲戚家中对往事的回想,对现在处境的估摸,人心的底色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好象那物的出场和退场也夹杂着几分人的命运的颜色。一下子就把荒凉渗到了你的心里。不知不觉,悄然无息。






“火盆里有炭气,丢了一只红枣到里面,红枣燃烧起来,发出腊八粥的甜香。炭的轻微的爆炸,淅沥淅沥,如同冰屑。”(P65)






她天生执著细微美感,有时你遍眼望去的她的文字,字字相连的都是极近生活的状态,衣服和食物在她的眼里似乎能够用文字还原比绘画更具色彩。她的小说,如果翻拍,改写成剧本,那些现成的话是非常的合时宜,该是那个年代下,通常的情态。而拍摄需要服装道具的考据也自可以从她细节文字的点滴中清楚的找到,照着样子,繁琐至极,以至让人怀疑爱玲是个有服装癖的人。但的确也是如此。






所有现在可以找到的有关与她的照片,都可以显示这个女人最婉约柔软的一面。不需要漂亮,只要惊天地,年轻时的她最耐不得在大街上是个行走的普通人,渴望年少成名的她,在天才梦里预断,只是才华的开端,而在生活上,她甚是喜欢搭配各种奇装异服,相对那个年代的奇特,走在大街上,引人侧目。





而故事里的敦凤,三十多岁的年华,为求得安稳与五十多岁的米先生之间的婚姻,是否只是一场选择与被选择,依靠与被依靠的赌注呢?她没有告诉我,我亦只能凭空断想。上海的那个年代,衰落的世道家族比比皆是,爱玲靠得他们很近,悲喜都渐入她的眼睛,何况自己的身世本就繁华不已,自是非常明白他们的境地。可笑的,似乎有人问起爱玲,为什么不写些无产阶级的故事,农民的故事。这句话说出来,未免有些痴呆。在那个沦陷区里,她和胡兰成依偎的爱情,短暂浅浅,相聚无期。她怎么能明白那些连生计都无法维持的社会底层人的心呢?她所揭露的人性是局限的,有别于鲁迅从我们民族的根部狠狠的捶打。但因这局限,用尽了她所有的美丽和才华,才使得缤纷异彩尤甚他人。





有时面面俱到,本就是痴人说梦,只要有一片的光芒盖过他人,独领风骚就已然足够。怕只怕,很多人知道这样,放手开来却东顾西及,浪费了好年华。





敦凤的脸有个纸醉金迷夜的上海被历史摩擦的痕迹。她有时累了,想起自己的老公还在惦念着前妻,女人的醋味就翻腾起来。着实找他的麻烦,伤自己的心境。爱玲说她有希腊型的鼻子,还带着高贵的态势,声调是沉淀的,的确被岁月磨坏了嗓子。搭拉的眼皮,是必要的劳累衍生的副产品。就这一个女人,看来看去,似乎是那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可又觉得,有些伤情的不免。





这不免是爱玲给我的。而她却一点也没有。想必学会了同情,只是对自己的残忍。胡兰成说,爱玲看上去像个小孩,什么也没经历过,却什么也懂似的。这断论我未必同意。小时与父母之间那些间隙,被父亲关禁闭,差点生病死去,都是些不小的经历,又在教会学校读的书,融合到西方的思潮,虽也对红楼梦等痴迷异常,但毕竟不同于旧式才子胡兰成,她是有着创造的精神融合到小说里的。





这故事的结尾。淡淡收笔。她一贯的不彻底的悲观主义,还是保留着主人公继续颓废或者灭亡的抉择。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踏着落花样的落叶一路行来。敦凤想着,经过邮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他关于那鹦哥。”(P83)





爱玲,这千疮百孔的感情,你不是一样纵然投身,又后悔当初。
那我们想必在千疮百孔之前,如何包裹自己,都是无补于是的吧。



爱情卸下我们的伪装。留着鲜美的肉体在苦海里熬干青春的汤底。



未然                         04/02/05                       12:45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