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tesail(白帆)
整理人: zmsz(2004-01-23 20:51:20), 站内信件
|
不知闽过春节的习惯都是些什么...
---------------------------------------------------------
过年风俗小记(东北篇)
过年的风俗在东北差不多都是一致的,先是除夕守岁,即是听到新年的钟声后吃饺子,饺子是交子的谐音,据讲这是大吉大利的开端.饺子一般都是自个儿包,当一家人团团的围在桌前包饺子的时候,过年才算开始了.包饺子有个传统说法,即是看看最后是剩馅还是剩面,剩馅讲的是来年会有钱花,剩面讲的是来看会有粮食吃.过去东北比较穷,一年可能仅可吃上一顿饺子,所以其中的希望,都记在这顿年夜饭的饺子上了.在包饺子时,有些不放馅,只放糖果和硬币的,谁吃着了,就会有个口采等着你,来看好运也会让你深信不疑.
三十晚上放鞭炮,初五也放,那叫破五.初一放炮迎新春,这些烟花爆竹震天响,让人们感到春节的热闹和浓浓的新情.过去放鞭基本都是一个个的放,没有象现在这样一串串的放的,小孩子们不太敢放,就把用过的窜天猴什么的做手柄,把小鞭放在上面,点着了火让它离自已的身子远远的.过年的鞭炮正是孩子们练胆量的时候.放鞭炮是让孩子们高兴的游戏,而老人们则是想着用鞭炮去去晦气,来年更好的获得收成,吃上肉菜,有饺子吃.
初一一天早,就有拜年的上门,小辈的给老一辈的拜年,那时家里人都已行完了拜年礼,老人也把红包给了儿孙了,初一的大多是朋友和邻居了.人们四处走走串门,唠唠家长,吃点糖,磕磕瓜子,成为初一拜年的主要节目.现在电视比较普及,所以初一大家拜年的热情也不高了,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如果需要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成了大多数人初一的选择.
初三一般都是结婚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这时的连襟也就聚在一起,互相有个问候,所以初三的街面上的人不少,有许多店铺也就在这个时候出摊,因为上岳父母家空着手可不好.不过现在大家也都学乖了,提前把年货送过去,省得到时候大包小裹的,有点闹心.
初一,初五都中吃饺子的日子,过年中的年虽然历经不少天,但最关键的前五天应该是最有安排的,到了初五基本上是差不多了,所以破五饺子必须吃的.正月十五闹元霄,吃元霄成为十五的重头戏,而且看灯也是十五的重要一个过年项目.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灯可看,但是人们还是记得这一天的过法.
初七是吃面的日子.一般来讲,初七是小孩子们吃面的,是讲究小孩子要缠腿的,即是取一天不生病,安安康康的意思.十七吃面,是针对中年人的,二十七则是给老人们的,吃面条取顺顺利利也是吉利的日子.
瓜子,花生,糖果都是年货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可是过年时有许多商店不开门营业,所以许多人都在年前采购年货,过去买什么东西都成筐买,现在大家知道没什么不好买的了,所以都不象以前那样准备了.
想想生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体现在过节上最为明显,如果没有节日,我们无论如何不会去体会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的变化,看来过年,是我们记忆与回忆的最佳时期啊!
22/01/2004(猴年大年初一)
---- 常驻【社会百态】版,关心小事大事天下事
不离【古今纵横】区,注意你说他说大家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