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7699819(沉默如故)
整理人: hohoto(2004-01-19 18:28:59), 站内信件
|
萨迦寺
位于萨迦境内,在日喀则市西南方约160公里处,海拔4280米。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即当地土壤的颜色。萨迦寺座落在本波山麓,仲曲河两岸。河北为北寺,现在已成废墟;河南是南寺,即现萨迦寺所在。该寺院墙被纵向涂有经红、白、灰三色相间的色带,红色象征文殊,白色象征观音,灰色是金刚持菩萨,三色成花,故人称萨迦教派为"花教"。萨迦南寺于1268年由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建,是当时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受元代影响及政治需要,该寺的建筑形式犹如城堡,平面呈正方形,四面环有石砌护城河及两道城墙,四角筑有角楼,中段建有碉堡。整个寺院唯有东面有门桥以供出入。萨迦寺占地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八思巴"则金拉丈"(公署)及僧舍多处。大经堂面积5700平方米,大殿内有40根极粗的柱子,以中间四个直径约1.2米的柏树原木最为突出。传说这四根柱子分别为"元朝皇帝所赐的柱子","公老虎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和"野牦牛送的柱子"。每个柱子上都有一个神话故事,这在大殿壁画上有详细记载。殿内还藏有藏、蒙、梵、汉文抄写的经书及各种书籍数万册。在大殿主供佛像后面,有一个巨大的书库,里面除了堆放着高及屋顶的各种卷经书之外,还保存着一部金粉抄写的1.3米、1.7米长、1米厚的世界最大的经书。大经堂的第二层为"平措颇章灵塔",以及专门收藏用藏文写的有关历史、医药、历算、天文、地理及人物传记的"贝竹康"。大经堂两边还有两个配殿,西边现为传授制作沙绘曼陀罗技艺的场所,东边配殿供有萨迦派截至十四世纪为止的11位大师的灵塔和一个沙制曼陀罗。整个大经堂的右侧及后面是八思巴的公署和僧舍,其中一部分为元代遗址。
萨迦派与其它教派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一则是准许教徒取妻生子,且该教派的政治权力父子相传,而宗教权力则叔侄相传。八思巴被封为萨迦法王后,萨迦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萨迦寺已计有四十多座殿堂,遍布仲曲河两岸。但在十六世纪时,一场大火几乎将南寺全部夷为平地,直到1948年才在多年的不断修缮之后恢复了该寺的原貌。
现在北寺遗址已开始重建,但大部分地面仍被破碎石所覆盖。靠近山脚处有一座新修复的白塔,据说塔内藏有萨迦派第一代祖师的舍利。
白居寺
位于江孜县西北宗山脚下。藏语称为"班廓曲丹",意为"吉祥轮大乐寺"。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大殿] 共三层。一层大经堂内挂满各种唐卡,唐卡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据载,铸造这尊佛像,用去二万八千斤黄铜。大殿二层东西配殿,有闻名全藏的泥塑罗汉堂。无量宫殿位于大殿第三层,内有八根立柱,四壁绘满密宗坛城壁画。
[扎仓]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所以它的独特之处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寺内共有十七个扎仓,分属萨迦、夏鲁和格鲁三个教派。
[吉祥多门塔] 建于公元1436年,相传为布顿大师所设计,集中了各塔之所长。此塔直径62米、塔高42米(共13层),由十三层石阶、塔基、塔腹、塔瓶、十三天、宝盖及金幢等几个建筑单元组成。一至五层塔腹和塔瓶建有石墙泥面围栏、墙檐。塔腹分东、西、南、北四面,每面开殿五间;塔瓶东、西、南、北四面各开大殿一间,全塔开门108间、实为76间。塔心为实心,立有中木。塔形下大上小,递层逐渐上收。塔东面建有通往各层直至塔尖的门殿和石阶,称为入大解脱城门。与大殿壁画内容相比,吉祥多门塔各层佛殿更注重于密宗题材及其师徒教法传承画面的表现。除一层西大殿净土殿和东大殿兜率宫殿分别表现的是西方净土变和弥勒本生及传记画面外,其余诸殿表现的均为密宗四部内容及其相关教法传承画面。据《江孜法王传》统计,从底层至塔幢各殿,分别按事部、行部、瑜伽部等次第绘有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二层绘有1542身、三层绘有3400身、四层绘有1278身、五层绘有18886身、横斗绘有321身、十三法轮绘有677身、塔幢绘有127身。全塔绘诸佛菩萨画像近三万余身,不愧为"见闻解脱十万佛塔"的美誉。
白居寺由于其悠久历史,完整的建筑和特殊的宗教价值、及寺塔内保存完好、难以数计的精美的壁画和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绒布寺
建于1899年,属红教(宁玛派)寺庙。位于珠峰北麓的绒布冰川末端,海拔515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距珠峰顶约20公里,是从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营。
贡觉林卡
位于日喀则市东面约2公里处的年楚河畔。由七世班禅旦白尼玛于1825年依照罗布林卡所建,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 ,是班禅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这里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清澈的小溪穿流其中,碧潭小桥点缀其间,是逛林卡的好去处。
嘎东寺
位于日喀则白朗县境内。嘎东寺历经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到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盛行格鲁派。寺中珍藏有举世罕见的宝物,即该寺第四任堪布桑布钦布的两条胫骨和空行母丝萨曲珍的头颅。在桑布钦布的右胫骨上端的骨缝四周天然生成着微小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无量光佛、护法神、度母五尊佛像;左胫上端天然生成着微小的释迦牟尼像和4个白色舍利;在度母化身空行母丝曲珍的头颅上天然生成着三个藏文字母和度母像。原嘎东寺已被毁坏,198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嘎东寺。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师徒3尊、度母等佛像。每年藏历7月29日,寺院举行"驱鬼"仪式。
江孜山遗址
耸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1904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600人占领岗巴宗,同时从亚东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军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古朵"、刀剑、梭标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英勇的血战,战斗持续8个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千余军民偷袭英军将其全歼。6月,英军派来了援军,用大炮狂轰宗山炮台,堡垒中的火药库为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江孜军民在最后关头,仍用石头拼死抵抗,坚持了3天3夜。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篇章。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宗山还是西藏旧政府江孜宗所在地,清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四声石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帕拉庄园
帕拉原是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并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衔。随着帕拉家族权势的增大,帕拉庄园的规模日益扩展。1904年,英侵略军焚毁了江孜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庄园。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迁到班久伦布村,历经数十年其家族势力不断扩大。帕拉庄园主旺久当过林布寺小喇嘛,还俗后主持庄园的日常事务。他整顿庄园经济,扩充庄园规模,加强对农奴的统治,到西藏民主改革前,帕拉拥有小庄园22个,占有土8600多砍(面积丈量单位)、牧场6个、总牲畜14250余头(只)、占有朗生(农奴)2440余人。1959年,帕拉旺久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理应全部没收,当时的江孜分工委考虑到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随后,县委、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维修。帕拉庄园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贵族庄园。
帕拉庄园现存房屋57间,主体建筑为3层楼房,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卧室之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清晰地再现了帕拉贵族当年骄奢的生活。经堂、卧室陈列的三张照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主体大楼中,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3间,其朗生住房,拥挤、低矮、阴暗,形同牢笼,与贵族的豪华住宅形成鲜明对比。帕拉庄园,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西藏的缩影,为考证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例证。
托林寺
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是十一世纪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佛教中心,其规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九百多年来,托林寺虽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扎达土林
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进入扎达,便会看到象泉河两岸土林环绕,巧夺天工,蜿蜓曲折数十里。有的形似勇士驻过山头,我的形似万马奔腾,有的形似虔诚教徒静坐修行……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这里婉若神话世界。
雍布拉康 座落在山南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下班,是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藏族民间流传着关于修建雍布拉康的一段神话故事。据说,一世赞普乃天神之子,有一天他从天梯下降至赞塘平原时,被当地十二个正在放牧的苯教徒看到并拥他为王。牧民们用肩头当座把他高高抬起,故称其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坐王")。此后雅砻部落的人民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为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
雍布拉康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3层建筑。一层的前半部为门厅,面积33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五世达赖喇嘛时在碉楼的顶部加盖了四角攒尖式金顶。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供历世达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
桑耶寺
位于山南扎囊县境内,始建于公元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寺基由莲花生大师测定,整个寺院的建筑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约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右铭佛塔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四周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余平方米。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兴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门外右侧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为古藏文(汉文为"吐蕃金石录")。主殿门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2米、宽0.47米、长0.76米,石座为方形上雕有方形莲花纹。寺内还有一对汉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朴、线条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风,是该寺现存石雕艺术的珍品。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高1.1米,直径0.55米,钟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贤者喜宴》载,此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
昌珠寺
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鞋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其修行的遗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间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
敏珠林寺
位于山南扎囊县,是宁玛派(红教)在前藏的一个主寺,由居美多来创建于17世纪中叶。寺院坐西朝东,四面群山环抱,山青水秀,环境十分优美。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围墙为多边形。寺内主要建筑为拉康佛殿,坐西向东,高三层。,底层为大经堂,面阔5间,进深6间,内有20根方柱,其中有两根高5.5米的林柱通向二层。
经堂有一护法神殿,门框、门楣上绘有很多人头,殿内墙壁也绘满了护法神像。这些神像全是多头多臂,面目狰狞,看后使人毛骨悚然。供奉这类佛像是宁玛派寺院和密宗扎仓的一大特点。按藏传佛教的解释,这些忿怒的护法神灵,是寺院防御敌人和恶魔的守卫者,被称为"护法神"。从艺术角度说,这种造型粗放、夸张的神灵形象,是西藏密宗艺术的表现,与原始苯教有着密切关系。祖拉康二层中间为天井,周围有5座小佛殿,还有一些僧舍。第三层有两个佛殿,其中喇嘛拉康佛殿内,绘有历代著名宁玛派喇嘛像。敏珠林寺最大的佛殿是桂花康,底层经堂进深7间、面阔7间,为两层建筑。
敏珠林寺注重研习天文历算、医学,并以文字书法优美而著称。按以往惯例,由敏珠林寺选取派精通历史、佛学、藏文和医药、历算的高僧,担任设在布达拉宫内的僧官教师,另一部分人则到门孜康负责研究历算和编写修订《藏历年表》。
敏珠林寺的僧人可娶妻生子,在寺主继承上以父子或翁婿传承,并不完全限定在父子血统关系上。敏珠林寺在研究宁玛派的历史、教义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强巴林寺
昌都强巴林寺位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该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昌都寺与内地王朝的关系历来极为密切。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主要活佛受代皇帝册封。寺内至今保存有康58年5月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56年,乾隆帝为昌都寺收赠"祝厘寺"的匾额。昌都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僧人最多时在5000余人,并辖周围小寺70座。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现已转世至11世。该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经堂内塑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画,可以说是汇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带最高水平。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素以狰狞逼真的面具,整齐典雅的动作造型,宏大场面而闻名雪域高原。该寺跳的铖斧舞,服饰整齐华丽,舞姿古朴典雅,配器简约清越。以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该寺喇嘛跳的"卓"舞更是一绝。强巴林寺不仅是康区最大的寺庙,而且还堪称康区文化艺术宝库。
林芝地区
布久喇嘛寺
属红教,是林芝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场所。该寺依山傍水,佛殿庭院掩映绿荫之中,院内藏犬成群。整个寺院形状内呈正四角,外底层屋檐共有二十角,第二到第三层屋檐为八角,佛殿高20余米,内径10余米,上覆金顶,呈塔形,四面墙体分以白蓝红绿四色涂之,非常漂亮。喇嘛林寺有著名的莲花生大师践石遗迹,寺内精美的壁 画也堪知名人士藏东一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