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版友讨论〗
>>潮汕时局>>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1) zt

主题: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1) zt
发信人: ltgboy(小鱼儿)
整理人: kn_vb(2004-01-18 17:06:55), 站内信件
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 
  
  ——一个潮汕游子的热切和忧伤 
  
  
  驿路风尘 
  我感到这个冬天格外冷。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正旅居在湖北武汉。楚地凛冽的冬风扣击着窗户,也扣击着我的心。我想起了记忆中家乡的冬天,太阳欢快而柔和。或许,今冬的家乡会有别样的寒冷罢。而真正的寒冷,不是来自北国的寒流,而来自我们的心中。 
  
  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已经到来,可是,潮汕的春天在哪里? 
  
  作为一名长年漂泊在外的潮汕人,说起家乡,想起家乡,感慨万千,思绪复杂,特别是在这个寒冷的异乡的冬天。 
  
  是的,我以自己为潮汕人而自豪。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我回忆太多。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是天井外那片蓝蓝的天空和天空中飞过的雀鸟,还有热气腾腾的功夫茶壶旁人来人往的融洽和乡谊……。 
  
  可是,一如楚地这个寒冷的冬天一样,潮汕的冬天在期然和不期然中到来了。 
  
  家乡,您可知道,今夜,您的儿子和游子因热爱而忧伤,因忧伤而无眠。 
  
  是的,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这片土地;如果有什么可以给我力量,那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我夜不能眠,那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的善良和期待。 
  
  在夜深人静之际,我总扪心自问:我能够做什么,为这片土地和我的父老乡亲?

--------------------------------------------------------------------

  光荣与梦想 
  
  
  
  曾几何时,在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中,由中原南迁的潮汕人民以自己的勇气、智慧和血汗,始终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在中华文明史册中煜煜生辉的文化和成就。作为南国海滨一隅之地,潮汕甚至拥有自己完整、成熟、实用的方言字典,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潮汕文化现象和成就,催生了一门专门的研究潮汕文化的学问“潮学”,一代文化大师饶宗颐就是潮学大家,饶先生也是一名旅居海外的潮汕人。 
  
  先民们在被称做烟瘴之地的粤东南海之滨,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开创了一个文化昌盛、人杰地灵之境。潮州府,管辖范围曾远及珠江三角洲。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潮州赫然其中。开元寺作为开元盛世年间唐王朝在全国兴建的八大寺庙之一,是潮州文化鼎盛和重要地位的佐证。今天,开元寺内香烟缭绕,已然成为潮汕历史文化胜景。湘子桥是中国古代第一座开合式的桥梁,具有开创性意义;包括开元寺、湘子桥、潮州西湖在内的“潮汕八景”曾名扬海内,至今景象更新;潮汕民居即俗称的“四点金”和“骑山虎”,被民俗专家誉为比北京四合院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中国民居模式;潮汕居民掘塘注水、环水而居、注重环保、安全防火的理念,在现代仍然有借鉴的意义;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他们独创了以精致、华贵、天然见长并风靡海内外的潮州菜,俨然领军中国菜大军;潮汕独有的“功夫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茶文化,更体现了潮汕人邻里相恰、注重人情、雅俗共赏的风俗良序,在“功夫茶”文化中更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伦常秩序的精髓;潮汕妇女的贤惠和灵巧创造了潮州抽纱和刺绣,“潮绣”遂与在中国刺绣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大量用于日常生活,更被新中国作为国家礼品赠与外国友人;潮州陶瓷在唐宋之际已大行其市,学界称“潮州窑”,目前仍然是潮汕的支柱产业之一,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规模为全国之最;潮州音乐保持并发展了唐朝宫廷音乐的制式,是人们研究古代音乐的不二之选;潮州戏剧称潮剧,为中国重要剧种之一,长年作为国家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每当潮剧团赴国外尤其是东南亚演出,当地华人尤其是占居主流的潮汕华侨必万人空巷,争先观看…… 
  
  潮汕的先民们最初从中原南迁,就已经诠释了潮汕人勇于开拓、坚忍不拔的精神特质,从那时起,潮汕人向外开拓的精神和步伐就没有再停止过。向南、向南、再向南??从中原南迁到血泪斑斑的南洋之旅,从潮汕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樟林古港到潮汕人漂洋过海的红头船,潮汕先民的足迹和传承不辍的精神,无不体现了一个族群的特质。移民精神、濒临海洋、地少人多催发了潮汕人向外拓展的动机和意识,也催发了潮汕的精耕农业和商业意识。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忍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诸多领域多有建树。他们往往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克竞其功。潮汕人因此甚至被称作中国的“犹太人”。目前全国各地从事各个行业的潮汕人不计其数,不少都在业界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不少当地华侨领袖都是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彪炳功绩:从抗日救亡到改革开放……,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炎黄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构成了华侨的主流。人们常说,在“唐山”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在开拓的同时,潮汕人又非常注重传统。“叶落归根”和乡土情怀对所有旅居海外的潮汕华侨就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潮汕地区在历史上素以重视文化和教化闻名,潮汕人中知书识礼者,潮汕男女老少从小就对一系列的潮汕文化礼教烂熟于胸,并奉为圭臬。由于交通的闭塞以及潮汕文化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潮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了自身文化的独立、完整、系统的发展,至今潮汕民俗中,甚至还保留了大量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如信奉道教、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五服”等等,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潮汕妇女素以温顺、贤惠和忍耐而为人称道,而在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潮汕人尤其是男性更以讲义气重信用而闻名。以本人长期在外的了解,外地人对潮汕人的义气和忠诚就多有公认和赞赏。同时又由于大量潮汕人的向外拓展,使潮汕文化始终保持了能动革新的创新姿态,并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成就。通过对潮汕文化的整体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潮汕文化可以说几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创造了成就,并最终构成了潮汕文化独特的系统性、丰富性,而正是这种特性,才造就了潮汕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潮汕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和生命力,是中国地域文化中所独具一帜。潮汕人的子女从小就全面地接受了地方文化的熏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和耳闻目染中,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文化特性,使潮汕人在任何地方,得以克服艰难迅速适应环境,并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习惯。在海外潮汕华侨聚居的地方,保持的文化完整性甚至比潮汕本土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中国难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象潮汕这样,保持了如此色彩斑斓的文化风景,“潮汕人”也因此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族群。 
  
  对潮汕的评价中最令潮汕人引以为荣的,莫过于马克思的评价。马克思在其巨著中,唯一提到的中国地名就是汕头,他甚至指出,远东中国唯一具有商业气息的城市是汕头。在十九世纪,汕头作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港口,聪慧、勤劳的潮汕人民把握住了历史的先机,潮汕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商业铁路??“潮汕铁路”,就诞生在潮汕。及至当代,潮汕人以自己的历史积累和优势,再次赢得了历史的眷顾和发展的先机。出于对汕头特殊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吸引潮汕华侨投资等因素的考虑,汕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的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实验地。在汕头的带动和辐射下,潮汕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时期和契机。 
  
  “白头宫女话天宝”。多少潮汕人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潮汕,那时一种怎样的怀念和兴奋啊。那时的潮汕,是多个全国性市场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全国性的物流集散地。“那时的旅店和饭馆天天挤满人,‘街车’(一种人力车)满街都是,客人一给就是一百头”,我至今还记得一位普宁老伯在落日的余辉中叙述昔日繁华的神情。那时的潮汕,真是万千豪杰竞风流。汕头、潮州、普宁、潮阳、揭阳、澄海……,每一个城市都响当当,每一个城市都有值得自豪的产业和成就,可以想象当年潮汕地区百舸争流、意气风发的景象。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付出环境的代价,重视经济与环保的协调统一,潮汕地区尤其是汕头市长期在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历史的天空,云卷云舒。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兴替盛衰,换了人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季如春的潮汕,在一夜之间进入寒冷的白垩纪。那是一种彻骨的寒冷,一种失去诚信后导致的道德黑洞。失去诚信,对一个重商崇礼的族群来说,犹如失去生命。 
  

  潮汕怎么啦? 
  
  我在电脑前伏案写作之际,找到一个小小的注释。当我把“chaozhou”的拼音字母敲进宏基电脑时,我没有找到“潮州”的中文,再敲进“chaoshan”,我没有找到“潮汕”的中文。当我敲进“ wenzhou”,我找到了作为后起之秀的“温州”。曾经没有进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话语体系之中,意味着边缘化,边缘化意味着失去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个个地区和城市纷纷崛起,潮汕,已经落到了后面。 
  
  近些年当我陪同客人游览潮汕,接待朋友的介绍内容越来越捉襟见肘,越来越没有令人激动的意外惊喜。而我每次听到的都是那么几个品牌,那么几间建筑,那么几件事情……,让我有隐约的伤痛和烦腻。而我一位在武汉经营潮州酒楼的潮汕朋友也感到了潮汕商业冬天,一如武汉的冬天般寒冷。就在写这篇文章期间,我和他谈起了潮汕的状况。他不无感慨:“以前在武汉做生意的潮汕人很多,大家也有走动,我酒楼里也经常有潮汕人来吃饭。这几年在武汉的潮汕商人日见少了,到后来基本走的没剩多少了,没有几个真正做得很好留下来的。”我听了默默无语。 
  
  见一叶而知秋。曾经创造辉煌的潮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反思与超越 
  
  
  
  在历史的长河中,潮汕始终领风气之先,始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国,无愧于子孙后代。 
  可是,这一次?? 
  潮汕,你会失去历史的眷顾和机遇吗? 
  潮汕,你会重振曾有的辉煌和精神吗? 
  是潮汕人该猛醒的时候了!!! 
  是潮汕人该反省的时候了!!! 
  是什么使潮汕走到今天的地步? 
  该怎样看待和审视走过的路和今后的方向? 
  身处飓风的中心,人们有知觉吗?有反省与超越的勇气和智慧吗? 
  知耻而后勇?? 
  


  【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虽然潮汕族群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但是潮汕文化却具有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就如上文所言,潮汕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就还保留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诚然,这些内容是形式有不少正是中国现代社会正在失去和缺乏的,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的地方本土文化资源,也是中国现代化所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与此同时,潮汕文化所具有的系统性和丰富性,使得潮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明显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并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品性,实属难能可贵。但是,潮汕文化的这一系列文化特性,也使潮汕文化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内向性。就如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同化力以及近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顽固抗拒一样,潮汕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对外来文化保持强大的同化力和拒斥力,从而妨碍了增强自身文化的吸纳和兼容能力,妨碍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本人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外地人,很多都是近些年陆续从潮汕离开的。按照他们大体的说法的体会,可谓是感情复杂,爱恨交加。一方面他们既对潮汕奇特斑斓的地方文化颇多好感,但同时,他们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外来的人来说,要么被同化并融入当地,要么离开,没有中间选择。如果说以往潮汕因为文化的保守而导致人才流失的话,那么随着潮汕经济的一落千丈,近年来潮汕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可以说是日益式微。对人才的吸引自古有之,故有“楚才晋用”之说。且不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人才的激烈争夺,目前国内各个城市之间也展开了人才争夺战。人才的重要性和人才多寡的损益自不待言,能否在形势严峻的人才争夺战中抓住胜机,地区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极端重要的因素。此外,潮汕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更主要是体现在器物和形式的层面上,而缺乏系统的糅合、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这与潮汕文化缺少和忽视对文化成果的总结、提炼和提升等因素有关。潮汕文化中难得一见的创新也大多不是内生的,更不是结构性的,主要停留在技术和器物的层面。如饮食、工艺等等。虽然技术和器物层面的创造也是文化创造力和成就的反映,但始终不是从实质上和结构上的创新,这导致了潮汕文化创新力度和成就的低阶性和有限性,也导致了潮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底蕴深厚、与时俱进的文化力量的支持和推动。文化的先天性缺陷,是阻碍潮汕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 
  
  
  
  【处世上的实用主义】 
  
  务实不务虚固然无可厚非,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也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之一,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实用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实用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量事物,重视眼前利益,不重视属于“务虚”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世致用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不独在报考专业上强调经世致用,大学毕业的潮汕学生也很少继续深造,大多旋即参加工作,很多甚至宁愿去很差的地方和岗位,也不愿意在大学阶段就继续深造。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为“稻梁谋”而营营役役、急急惶惶,鲜有潜心问学者。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短视,对潮汕文化的创新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也是潮汕发展后继乏力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潮汕地区罕有造就文化大家和封疆大吏,更遑论人才规模和优势。文化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潮汕文化因此缺乏勃勃生机和创新能力,使实用主义得以不断蔓延和深化,并大行其市。潮汕家长重男轻女也严重地体现在教育的性别偏见上,很多家长认为让女孩接受更高的教育不划算,没价值,因此很多潮汕女性从小就在教育上被忽视和牺牲。以致在社会精英阶层中鲜有潮汕妇女的身影,出外的潮汕妇女精英更是少之又少,女性大多被“规定”在一些有限的社会活动空间里。虽然男尊女卑的传统造就了潮汕家庭的稳定甚至是超稳定状态,使潮汕文化中传统的伦常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继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和孕育了潮汕人忠孝仁义的品质。但是,女性作为一个族群乃至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们通常所说的,甚至是“半边天”,长期在一定程度上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潮汕主流社会生活之外,没有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力量,这既是潮汕女性的悲剧,也是整个潮汕族群的悲剧。女性的素质和地位进一步加深了潮汕的文化惰性,也削弱了潮汕文化的对其他文化的交流、吸纳、辐射和影响。最具体而微的方面就是表现在,女性无法通过多层次的对外通婚而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从而为潮汕族群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上的实用主义,是潮汕冲出困境、再造辉煌所不容回避的课题,也是必须跨越的。


 
  【视野上的地域主义】 
  
  从这个方面看,潮汕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矛盾统一体:既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又极端夜郎自大。在我的印象中,许多潮汕人根深蒂固地认定,除了潮汕,其他地方都是穷的,都是不好的。如果说在交通不便、资讯不畅的年代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此闭耳塞听和冥顽不化就匪夷所思了。有些人即便承认其他省份经济发展比潮汕好,他也马上能够找到充足的理由来自我安慰。一些外省妇女在潮汕地区卖淫的现象,更加加剧了这种观念。由于潮汕妇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因此潮汕妇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恪守妇道方面恐怕在全国首屈一指,潮汕妇女卖淫现象相对也少。因此潮汕人对在当地卖淫的外省妇女极为鄙视,并因此殃及对其他省份的偏见。在地域主义方面,不仅父辈们坐井观天,年轻一代也不甚了了。潮汕学生报考大学时也视野狭窄,往往首选本省大学,即便退而求其次也不愿意出省,宁愿选择一所差一点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就业选择上,除了珠江三角洲以外,其他地方根本不愿意去,什么北京、上海、江浙都不在话下。可以说,在广东以外,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其他地方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管理机构中,要找到一个潮汕人真是难上加难。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整个国家统治精英阶层中,潮汕人少之又少,使潮汕地区在国家政治决策过程中难以发挥有效的影响,潮汕地区的边缘化趋势,与此有莫大的关联。潮汕人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死活不打工,拼死拼活也要自己做老板。这一点虽然繁荣了地方经济,并为大批成功潮汕商人的成长创造了土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类似于上海的小市民化和被雇佣化的倾向,但是,显然也妨碍了潮汕商人对现代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刻体验和对最新的产业资讯的敏锐意识。缺乏对现代商业运作的直接参与和经验,使潮汕商人的商业思想往往受到局限,经验主义严重,小农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意识浓厚。潮汕在视野上的地域性,还严重地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上,不仅本地的国家机关包括司法机关存在偏袒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情况,就连外地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企业到潮汕要求协助,一旦涉及当地的实际利益,马上就会障碍重重,往往无功而返。这种情形让各地视潮汕为畏途,而有此经历的人对此更深恶痛绝,并因此对潮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评价。长此以往,对潮汕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估量。 
  
  
  


----

青衫落拓载酒行 一叶扁舟轻 长啸当歌 低吟如醉 书剑自飘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