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t.858(蓝色的眼泪)
整理人: ft.858(2004-01-13 17:00:50), 站内信件
|
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尼采的文字,也似乎很少人会对那样的抽象文字产生兴趣。
在一些人眼中,尼采只不过是哲学界的凡高,一个疯子式的人物,他狂妄,自大,连苏格拉底在他的眼中都一文不值。
我的看法是,一个人能值多少?是依靠评价者的高度而定的,一个所谓伟人的思想必定对某个领域的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那种影响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倘若它在某些人的身上体现不出那样的价值,那么那些人就有权力无视它的存在,而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思想。
感觉上像尼采那样的人,惟独自己的思想符合自己的行为,所以他的文字产生出来的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的效果,他只适合于少数人,所以永远成不了主流。但是毕竟还是有人拜读,有人信仰了,那么也就没有完全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尼采的文字是黑色的,有的人说黑色代表纯粹。是代表纯粹呢?还是代表复杂到了极限?向来浓密的暗色调,之所以没有空隙,是因为它极度的复杂,以致没有丝毫的留白……
一种新思想的创造,是步履艰难的。一种新思想的萌发,本身就需要站在一个对于陈旧思想深刻了解的高度,因为深刻的了解了陈旧的事物,才会观察到其中足以突破的区域,才会懂得什么是存在的弊端……
属于崭新的思想总是黑色的,属于黑色的文字,总是建立在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基础上。总是建立在让人们勉强接受,不停推敲的领域里。
我并非非常欣赏尼采的文字,他的文字中残留着许多消极、偏激的成分。但是我却也在那些颓废与狂妄中看到了希望和闪光,是一种陌生的闪光,它解释了许多我难以了解的事物,或者更具体的诠释了我的想法。
在偌大的世界中,没有单独的一个人有能力成为一类人。那么一种另类的思想,也同样是一种罕见的思想趋势的写照。只是有的人拿起了笔,有的人选择放下……
有人说,黑色是难以琢磨的,复杂到了纯粹。尼采文字的另类是有别于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前者是从思想内核中开始被具体的出来,而后两者则是以一种朦胧而又欲言又止的笔触去展现某种主流的思想……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文字的价值往往不在于表达的精妙,而在于藏匿于其中的思想。
“我们的前提:没有目的;没有上帝;力量有限。我们一定要避免给低贱的人想出或者规定他们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这是我随手翻阅尼采的书,看到的一句话。感觉上有点像希特勒宣扬种族优越论时,很自然的把复杂的人群具体的区别开来。在人群中划定一个高贵与低贱的界限是不现实的……
倘若把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规定为低贱的人,那么这种思想就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这些所谓低贱的人才是社会的主体力量。这样的思想适应于成为统治哲学。然而许多的思想又背离于一种统治的原则,只是站在一种狂妄的角度藐视低等人群,即使统治阶级也不愿接受这样的哲学……
于是有可能处于社会低层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个颠狂的哲学家,统治阶级则更简单的把他划定为疯子。那么尼采文字中的黑色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这种“黑色”有别于前面我所说的“黑色”,这种黑色是完全相对于“白”而言的,是人们在感知文字时对于文字色调的一种简单的定义。那种狂妄自大、疯狂另类的颜色。
我想任何事物都不是看表面的,总是需要的去探求里面的精神内核,同样是那样的一些文字,不同的人总不会读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在主观意识与所处的社会阶级的差异中,文字会相应的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