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再论人的本性与道德社会里人的道德性之差异

主题:再论人的本性与道德社会里人的道德性之差异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4 18:20:15), 站内信件
 
在笔者帖出了《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的辩论之局限性浅议》一帖后,有网友在总结笔者的观点时认为:艾先生的“人性”论与告子相似,是“性本无”的观点。 

在此笔者首先要声明的是:笔者对告子的人性论的论断是持肯定的态度的,在孟子一书里告子在辩驳时是被孟子噎的够呛(要是由告子的门人们编这本书,那孟子也一定会被告子噎个半死,),即使是如此还有人指责其人性论是诡辩;其实想走或已走诡辩论的不是告子,恰恰是孟子,他既有引喻失义的嫌疑又有吊诡的目的——当然其目标我们不能指责,儒家的世间大同的理想还是有口皆碑的。 

告子在辩论中的几个“然”也,为什么没能在最后也曰"然"呢?不是他没话说了.更不是他所谓理亏词穷.而是孟子的编撰者们不再给他发言的机会了,还有就是当时的局限了——哲学思辩没能得到科学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持——科学的发展远远没跟得上哲学的思辩和发展的步伐,这里的缘由当然不是我们在此要去探讨的问题了,自然也就不须多言。 

还有某位网友在回帖中一上来就把笔者的文章中的观念给概括成有以下两个观点:其一是万物平等观。其二是人性来源于社会积累,即是后天生成的。而且还说:有了这两个观点,艾先生顺理成章的说“食色性也”的兽性就是人类的本性。 

姑且不去理论这种概括其理性成分有多少,是否有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探讨;在人性的讨论中,如果说孟子有引喻失义的嫌疑的话,那么这位网友就有着断章取意或主观武断的毛病了。 

就凭这两项的概括即可看出:其一是把笔者所说的生物多样化下的生物的本性——共性,说成是万物(生物不能与万物等同)共性——继而就是万物平等的错误观念强加于笔者;其二就是不顾笔者明确所指出的人性——人的本源之性,与孟子所卫道的在道德社会里“人的道德性”的差异和区别,竟然再次断章取义地或者是明知故犯地将人性是后天生成的谬论再度强加于笔者;以为这样就可将笔者完全置于事先设置好的牢笼里,从而象告子那样再度吃瘪或被噎死,岂不是有点聪明的过了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还是从孟子那里承继下来的糊涂和矛盾——武断地把“食色性也”说成是兽性,从而再把人类的本性说成是兽性。这种为了驳倒别人,从而毫无顾忌的去偷换概念,这可是一个致命的、不可饶恕的错误,若是不把这一点厘清楚,恐怕这辈子也就甭指望搞清人性的真谛了。 

“食色,性也”既是生物的本性之主体也是真正的人性之主体;把“食色,性也,说成是兽性,把人性说成是兽性,这不仅是有违人性的本质,还是对孟子关于人性的见解的亵渎。孟子在其书里把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当作了自己的见解,是将其作为一种人性论辩的基础之所在。以至于人们都在说,孟子曰:“食色,性也”,这一点就连曾提出了某些疑义的某先生也还是在说(虽然他是在强辞夺理地帮孟子的倒忙)孟子曰:“食色,性也”,就完全可以看出其肯定的一面了。在这一人性的问题上,他们是没有争议或相互间诟病的,他们的分歧其实就在于对性的本质的界定上。而他们的观念的异同,也正好说明了他们所站的高度或平台之异同;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只讲是什么和为什么;从社会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出发才讲善与恶;这也正是告子与孟子说不到一起的缘由,当然也是我们说不到一起的缘由。 

告子曾就学于孟子,但他也兼修墨家,同时又有着道家的学问之精髓,用现在的观念去分析的话,告子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性的,他所追求的是人性本源之主体的真和实;因此他所注重的是人性是什么?为什么?因此他的回答是:性的本质是无——即人性并无善恶。 

孟子则是站在社会的道德的角度或平台上,虽然他也承认“食色,性也”是人性,但他从社会的道德的角度以及从建构儒家理想的社会道德大厦的目标出发,,关注更多的则是如何更好地能够建构起一座世界大同的至善至美的社会及其道德大厦——因此其着眼处就全都是善或恶,再加上他对人们在道德社会里的种种表象的观察和研究,使得他发现了以“四心”为主体的德性之源,从而更使得其对善及至善的追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却使得他永远地站在了社会和道德的平台上了,虽然在这一平台上依然是可以辉煌的、不朽的,但还是留下了永世的遗憾,再也没办法登上哲学的殿堂来展现其智慧的灵光了。。 

某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将人性与兽性等同之错误的或糊涂的观念,并有如此强加于人的做法,其实也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人性与兽性的不同,但是却没有搞清楚人们以及他们的先贤们对兽性的指向是什么;看来还是由于没有厘清楚在过去以及我们当代人们对兽性是作何指向的,为了说明我们以及先贤们是如何看待人性以及在与这些人性相对应的兽性又是些什么? 

我们不得不再次引用孟子关于人性与兽性的某些言论证实其糊涂或不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儒家自然认为:这“四心”是人类独有、是兽类不具备的,有此四心才是德性之源。然后再把这“四心”说成是——是“天授禀赋”,因此得出了人性“本善”的结论。但在他的眼里,那些没有“四心”的德性,不具备或有违其道德伦理的的言行或特性自然就是恶的,有些自然就是兽性了;而与在这个所谓的德性之源所相对应的兽性自然就不是“食色,性也”的人性了,另有它指是毋庸置疑的了。请网友们注意,有此“四心”才是德行之源。是德性之源——即道德社会里的道德性啊,这可是没加修饰的原装啊,多么明确地昭示出了其与告子所说的人性之区别呀,而我们很多人(自然包括不卑先生在内)还在混淆着事非和界限,使得问题复杂的有如一团乱麻。 

当然,我们可先不去理论这“四心”到底是不是“天授禀赋”,因为不管是与不是“天授禀赋”,都不影响我们去根据其学说认定其对道德善恶、人性、兽性的判定是这么一回事儿。即使是孟子也没有把道德社会里的人性(即人类的道德性)完完全全地与“食色,性也”的基本的人性去相类比,更没有把这种人的本性说成是兽性的只言片语,而其后人却如此的不肖,竟然能说出“食色,性也”是兽性,真可谓是大胆或后生可畏。事实上孟子是承认了“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的,他所不承认的是性本无——无善或不善,因为这对于儒家建构的道德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构成了挑战,而且对其进一步地进行教化也是很不利的,因而,他是用人们在社会里的几种主要的心理状态(即前述的四心)来作为判定其是性善、性恶与兽性的衡量标准的,这一点是那些有志于儒家学说的研究或实践的人们不能不注意到的关键点所在,否则就不仅不会光大和发扬其学说和思想,还会把先贤们创造的一些闪耀着思想灵光的东东全败坏了不可。 

或许某些人也知晓“食色,性也”是人性,根本就不是道德社会里的兽性,于是乎就不得不承认:“人性与兽性的共通之处是“食、色”性也。“人性”与“兽性”都自然的,这没有谁会反对,”而向后退了一步后,不过紧接着又向前进了一步——又抓到了了一个人与兽不能同处一个平台上的稻草,说什么“但是要认为人与兽是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就大错特错了。”请注意:笔者明明白白地指出过,因为其一个是指的人的本性——人性,一个却是指的在道德社会里人的道德性——(即:有着四心的人性)德性;告子和孟子是在不同的平台上说事儿,可偏偏还有人要说:是人与兽处在一个同一的平台上了,岂不书咄咄怪事儿。 

另一方面,虽然是口口声声地叫着都是自然的,却硬是不愿与其同处一个平台,在生物多样化的世界里,既然其本源或本性是一致的,那么在比较其本性或本源时不处在一个平台上怎么能公平、公正呢?这有点类似于当年美国白人不屑与其国土上的黑人们共同享有同样的公民身份、自由选举等等一系列公民权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后者都是在人的范筹里,有着与前者不同的涵义,但在人性——特别是本性的比较时,这体现了人类中的某些人妄自尊大或自以为是的人们之同一种心态,都是不人道或不合人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平台的选择,实际上应是与科学研究时的系统选择有着相类似的一面,是研究或思考的的方法问题,在什么体系下,应该探讨什么样的问题,不能把几个体系里的问题混为一谈,更不能不把不同的体系不加区分地搅到一起,否则只能是一团乱麻,理不清。写到这里笔者忍不住要说一声,有些人们的研究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呢?在现代科学发展到了如此的高度,为我们不仅提供了正确的科学理论,还由此而产生了诸多先进技术;并且也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获取正确认知的诸多途径,我们不能只陷在中国文化所固有的那些个框框里,寻找其出路或希冀再度闪现其智慧灵光,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坚决反对那些妄图完全抹杀中国文化的趋向,也要防止把自身圉于一个小圈圈里,自我欣赏或自我陶醉,对先贤们由于历史的局限,而存在的某些个缺憾或谬误该抛弃的时候应果断地将其抛弃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继往开来,复兴中国或复兴中国文化,不是将其再度奉为不可动摇或不可说不的神圣位置就算是复兴了,而是要焕发其生命力、使其在新的高度上再度成为指导国家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或信仰选择,而这就得须要我们既要有勇气扬弃那些糟粕,又要有吸纳或融合新的文化养份博大胸怀,还要清洁我们自身的诟病或灰尘。 

是先有人性,还是先有人性社会的积累?这是个先后本末的问题,在先为本,在后为末。应该说是先有人性,然后才会有人性社会的积累。更准确地应该说,先有人性——人的本性,然后才有人性社会的积累——道德的积累、演化、更新、进步。 

我们必须承认,“万物的存在都符合自然。在自然这个大环境里,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善的,万物的生存须求就是恶的,任何自然物都无善无恶;因为“善、恶”观本来就是属于道德社会里的人创造出来的,准确地说,“善、恶”的观念应是属于人类道德社会里的道德范筹。”而很多网友其实也是承认这些的,只不过是有个别人在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性的区分上数不过数了,若是厘清了这个界限——并能有个一贯性的话,本来是没什么分歧所在了。 







----
情深似波澜
爱意亦涛涛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