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aaaachi(2004-01-13 08:31:35), 站内信件
|
元旦前夜,我独独记得他
用“波诡云谲”来形容2003年最恰当不过,其间世事变迁,催生了多少英雄,又从历史的夹缝里抖出几多败类。浪花淘尽时人,一年之终,忆不起哪个大人物,却独独记得在《中国日记》里被主持人和晶请上台的刘恩和。
一个虽然西装革履,却依然土得掉渣的老头儿,张口就是格式化的祝词,感觉他似乎已经被时代抛远。远则远矣,但他却生活在社会的最深处——为了赶中央电视台的这次节目,行走四小时山路,然后车船辗转,两天之后才来到宪法所规定的第三级行政区;再至省城,时间不等人,换行可能是平生第一次空中旅程。
他的头衔很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这些定语不眩目,大概只能换算成一个词“艰苦”,所以他要象蚂蚁搬家那样,一点一点把17吨建材扛到8公里外的学校。4个月2000公里山路,无论是“抗出来的学校”还是“背出来的学校”,都已经铭刻上他的印记。
匆匆而过的节目,我所能了解的信息不多,只好采取这种文学化的描述。也更因为,在年终的各类回顾总结里,心中的神圣情结或多或少会钓上来一些。顺着这股激昂的情绪,我想我能够写下一句话:他在国家的骨髓里造血。
不管身边坐的是行政首长、时事英雄,还是行业精英、娱乐明星,他身上的光环丝毫没有被遮掩,毕竟“教育”这个大词永远意味着光荣与神圣。这些年以来,教育界抖露出那么多黑洞,浸染着浓厚的欲望与私利,比如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事件,再比如以“恨铁不成钢”为由的虐生事件。可当目光打量到刘恩和这个“穷孩子王”身上时,总让人相信,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纯净与腐败之间摇摆前行。
和晶要感谢嘉宾,给了她做节目的好素材。又或许十年、二十年过去了,那时的《中国日记》请上来的嘉宾,就有刘恩和亲手培养出来的学生,当年就是在“扛出来的学校”里读书识字。而我认为自己更应该感谢他,因为他送出的将是更多更好的时代同行者。今年最时髦的话题是“维权”,但在这一时代潮流中,教育者的缺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权利意识的觉醒,除了在实践中锻炼,也必须依靠教育的启蒙。
这不是一出直指定向未来的宏大叙事,与共和国同岁的他,回到乡村里,又将归复平静清苦的工作、生活。年年喊教育,喊得许多人都神经疲倦了,太多的故事被搬到台前,仅仅是一个秀,一个赚取眼球的噱头。秀完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功劳簿上又多一笔业绩,那么这个业绩是否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育支出呢?扛出来的校舍是否危房?刘恩和的孩子们有没有足够的文具、教材?这其中又有多少会在小学毕业前后辍学?凡此种种,至少我将不得而知,只能寄上自己的一丝祝福吧。
昨天看完电视,今天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才知道刘恩和是“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候选人。是否能感动中国尚未定论,可他已经感动了我。
---- 疾急风雷战斗小组政委兼指导员兼组长兼全部组员 “准卫红”
人民铁拳打腐败,哪怕翻天分浮财!!!
永远要求公正与自由—— 因为那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他(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