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走近西藏>>为你导航>>西藏人的一生:传统节日和闲暇生活(Z)

主题:西藏人的一生:传统节日和闲暇生活(Z)
发信人: hohoto(秋韵)
整理人: hohoto(2003-12-30 12:55:24), 站内信件
 
传统节日和闲暇生活 
 

--------------------------------------------------------------------------------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活动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的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闲暇生活活动。过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劳动之外的特定闲暇时间中尽情地休息和娱乐,享受生活乐趣。一个民族的节日,尤其是一些大节日,不仅是一种娱乐生活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往往是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藏族的节日之多,众所皆知。江孜农村所举行的旨在纪念和欢庆活动中的主要节日可以归类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宗教节日和农事节日。

  藏族节日的时间大多是以藏历计算的。公元十一世纪以前,藏族使用多种历算历法。至少在纪元前一百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推算月份季节的历算方式—本教历法。按这种历法计算,每年的大年初一相当于现在所使用藏历的十二月一日。江孜以西的一些地方仍在十二月一日过藏历年节,称为“索朗洛萨”(农区新年),但有些学者认为“索朗洛萨”与本教历法无关,而十二月份为农闲季节,所以在此时选择了过节日期。自公元1027年起,大部分藏区使用时轮历算法,以金、木、水、土、火五行与十二属相相配,十二年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饶迥”。

  解放以前和西藏其它地方一样,江孜农村广大的百姓人身受到严重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必要的闲暇娱乐机会。一年的传统节日中唯有藏历新节之际,才有一点节日气氛。此时农奴们可以吃到肉食等平日很少吃到的食物,有的还能喝到足够的青稞酒。而在江孜达玛节之际,唯一可以享受的是三天的假期。每逢宗教节日和藏历每月15日和30日,理论上是可以请假,但身担重负的朗生,不可能如愿以偿。由于朗生没有人身自由,加之经济条件低下,除了辛苦一生外,几乎失去了闲暇娱乐的时间。

  西藏解放以后,广大农奴获得新生,当家做主。他们在劳动之余,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以具有纪念活动和欢庆活动的民间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农事节日来调节自身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江孜地区的农事节日在本章第一节做过简述,不再赘述。现就江孜传统的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作一简介。

    1、传统的民间节日

  江孜传统节日中最主要的有藏历新年和达玛节。

  藏历新年节是藏历正月一日那天开始。新年来临之际的十二月份农民们忙于准备购置年节用品。二十八、九号开始彻底打扫屋里屋外,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吉祥八宝”及“极旋图”,在房梁柱头上点很多白色的粉点,以图吉祥。二十九日晚上每家都要吃“古吐”并作驱邪活动,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古吐”是一种面疙瘩吐巴,其中用面做各种形状的东西,还要在面疙瘩里包上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谁吃到什么当场打开,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雅兴。其中用面做的日、月形象表示至高无上的尊严;带角的面团,表示脾气不好,初一那天还要喝罚酒;面团中包有瓷片,表示好吃懒做;有辣椒表示喜欢唠叨;有羊毛表示性格温柔;有碳表示心狠;有盐表示是个懒人等等。藏历新年来临之前还要炸各种各样的果子、煮羊头、摆设“卓苏切玛(吉祥斗)”,有油炸果子做“德卡”,还要摆象征农牧丰收的青稞苗及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每家有一二人去背新年的第一桶水,叫“曲普”,然后全家老小要喝“跄贵”,即由青稞酒、糌粑、奶渣、人参果等一起熬成的粥,还要饮饱牲畜。吃午饭之前,全家老小穿着节日的盛装,依次入席,家中女主人手捧吉祥斗,口诵祝福词:“扎西德勒平松措(吉祥如意又圆满)”并给每人献“切玛”,此时每人从吉祥斗内抓点糌粑,向空中抛撒三次,并回祝“埃玛巴卓公康桑(祝愿安乐又康健)”,之后品尝少许糌粑,然后给自己肩上点个白点。男的要点右肩,女的要点左肩,献完“切玛”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丰盛的午餐,藏历新年期间非常重视饮食。一般认为,年头吃什么,全年就可以吃到什么,因此在藏历新年期间,会把家里最好的食品都拿出来。初一那天除全家人欢聚之外,不去他家拜年,也不去做客。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请客,整个节日大概过十天左右,这几天村民唱歌跳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玩一些藏牌、骰子、毽子等传统的娱乐活动,整个村庄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之中。

  达玛节,全名为江孜格杂达玛节,是江孜独一无二的节日,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达玛节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在萨迦王朝时期的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僧俗群众每年做法事由此演变为达玛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达玛节是为江孜白居寺峻工所举行的典礼延续下来的。从“格杂达玛”这一名称上看来,这个节日是由两个部分内容组成,即“格杂”和“达玛”两个部分。“格杂”意为善根,泛指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等。此处是特指,应指某种法会等行善活动。而“达玛”就是指射箭活动。据《多仁班智达传》等记述来看“格杂”和“达玛”是分两个部分进行。该书载:“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之发心幻菩萨嬉戏而任运成之江孜大善根,即在白居寺的尊者大菩提前,各扎仓依止彩粉坛城举行续部坛城仪轨。接着萨迦传规之金刚橛扎仓等举行本宗之跳神”。接着又说:“江孜达玛有跑马射箭、比赛射技、射靶、射距等古老传统竞技的庆典”。[6]由此看来,“格杂”和“达玛”分两个阶段进行。至于“格杂”和“达玛”是否同时出现于江孜,有待进一步讨论。据《江孜法王传》等内容看来,1370年正月法王帕巴白桑布去世后,僧俗群众每年搞法会,以示纪念。其后由帕巴白桑布之弟帕巴仁钦继位,该法王于1376年7月去世,为此也于每年搞盛大的纪念法会。其后由帕巴白桑布之子囊钦贡噶帕继位。囊钦贡噶帕有三个儿子,长子绕丹贡桑帕是通常所说的,赫赫有名的江孜法王。他于1408年根据其父要求,恢复了一时中断的为帕巴白桑及帕巴仁钦二们先祖的纪念法会。此外法王绕丹贡桑还为超荐其父于1412年修供密法金刚乘的深密坛城。当时有四百余名僧人聚集江热法苑举行法会,法王还特别奉献几座庄园的土地保证各项法会的开支。以上这些情况看来,上述的法事活动,逐渐演变为“格杂”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此外,《江孜法王传》中说,法王绕丹贡桑帕于1418年3月30日起,命绣匠37人用27天的时间绣制了一幅巨大的缎制佛像。据说,流传至今的西藏各大寺院在重大节日上向信徒展示缎制大佛像的习俗,就是从此开始。为此特请当时有名的佛教大师乃宁绛央仁钦开光。在《江孜法王传》叙述有关缎制佛像时,已有“格杂”的零星记载,这更可以肯定,“格杂”的法事活动要比白居寺的落成要早。

  “格杂达玛”中的“达玛”这一活动,起于何时不详。在早期的资料中有提到“格杂”的地方却没有提到“达玛”活动,因此“达玛”很可能是白居寺落成典礼以后每年定期举行的一项活动。据《江孜法王传》载,法王绕丹贡桑在建成白居寺之后延请乃宁寺绛央仁钦大师及古香南喀巧珠贝桑等几百名密宗师及众多僧人举行盛大开光仪式,有手持各种供物的僧人仪仗队及象征二十供、吉祥八宝、七珍宝等的各种供品,诵读《四续部》中之百部经文,历时几天。此项活动拟是“达玛”节的前身。1442年法王绕丹贡桑去世后,由扎西绕丹继位,此时在原有“格杂达玛”基础上增加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过去达玛节于每年藏历4月15日的展佛节为序幕,18日正式举行跑马射箭等比赛项目。

  自民改以后,达玛节不仅是传统的娱乐节日,而且还成为江孜人民庆祝重大历史性事件的重要活动。人们打破以往的规定日期,把过节的日期和一些重大庆典合在一起,使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1959年5月26日,江孜地区七千多名僧俗群众举行集会,并举行跑马射箭、文艺演出和球类比赛,欢度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庆祝西藏平叛的胜利。1979年6月10日,成千上万的江孜人民迎来中断一时的达玛节。这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达玛节,人们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除了赛马、赛牛、骑射之外,还进行了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江孜人民把这年的达玛节和欢庆香港回归的庆典定在同一天举行,表现了江孜人民以对香港人民的深深祝福和美好祝愿。

  如今的达玛节,不仅是一个民间节日,同时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的的物资交流活动的日子。达玛节期间,在江孜“吉塘”的草坝上(现已建有江孜人民公园),搭起五颜六色的帐蓬,来自江孜县19个乡镇的群众及邻县群众欢聚一堂,洋溢着节日气氛。班觉伦布村的农民和其它群众一样,一大早赶着马车,扶老携幼,渡过这一年一度的节日。节日期间江孜农民中有的看各种项目的比赛,有的看文艺节目,而有的带着甜奶渣、酥油、氇氆等自家特产,摆摊做生意。也有很多人家在自家帐蓬内歌舞相伴、自娱自乐,夜暮降临才回家。有的干脆在帐蓬内过夜,以歌舞或以电视节目等为伴,热闹非凡。达玛节一般要7至10天。

    2、宗教节日

    江孜农村的宗教节日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佛教节日和民间祭祀节日,之所以把这二项节日归为江孜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因为这些活动对平常百姓来说同样具有节日和娱乐的性质,有许多节日是僧俗共庆、僧俗同乐的,同样有许多活动是既娱神又娱人的。

  江孜以及班觉伦布村农民参加主要宗教节日可分为佛教节日和民间祭神节日。

  佛教节日

  藏历正月十五日,是大神变节。释迦牟尼在世时,一次曾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以制伏众多邪魔外道,时间正好是藏历正月(别名星宿月或马月的白分半月)初一到十五日半月期间,为纪念此举而名为神变节。在江孜,这天举行“达钦古新”活动。即为江孜白居寺大经杆升起仪式,附近群众一大早进寺在经杆上系上自家带的哈达,经幡等。立经杆时,每年按传统习俗由十几名来自白居寺西侧的“恰察东”的穿着盛装的男子,拉起绳子,徐徐立起,经杆立毕,从白居寺屋项扔一大口袋糌粑于广场中央,前来瞻仰大经杆的信徒以村为单位,互相抢夺装满糌粑的口袋,最后哪个村胜利就被认为此村年内吉祥顺利。

  藏历4月份,萨嘎达瓦节。释迦牟尼入胎、成佛、涅    三大行迹均在4月15日(别名氏宿月望日),因此整个月被视为吉祥期。这月村民转经朝佛以积功德。

  藏历4月15日,展佛节。为纪念佛祖三大行迹,同时也为缅怀历代法王恩德的江孜特有的一个节日。在白居寺北墙上展出巨幅唐卡像,村民前去瞻仰。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达玛节”也从此开幕。

  藏历5月15日,藏林吉桑节。即为赡洲祭烟节。据说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5月降伏雪域的一切妖魔。这天江孜的信徒来到林廓路和附近高山上,转经煨桑,以求气运亨通。

  藏历6月4日,竹巴次希节。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纪念日,江孜农民进寺朝拜佛祖像。

  藏历9月22日,拉帕堆庆节。是为佛祖释迦牟尼到忉利天布教后,下降到南赡部洲的纪念日,也称    降节。为迎接这个节日,江孜农区在节日到来之前把自家房屋刷成一新。

  藏历10月25日,甘丹安曲节。这天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圆寂的纪念日。在江孜,这天晚上家中所有成员要吃一种“娘吐”的一种面食,家中屋里及屋顶点供灯。据传从供灯火焰的光亮和稳定程度,预示来年是否太平。

  藏历12月15日,达钦古森节。江孜白居寺一年一度的大经杆降落仪式在这天举行。村民从经杆上取下旧哈达、旧经幡,作为护佑,挂在门上或戴在身上。

  民间祭神节日

  藏历正月3日,第一次祭神。在西藏正月3日被认为是祭神最佳日期。这天要祭格拉、域拉、顶拉,前二者有全村集体祭祀,后者由自家成员祭祀。

  藏历6月4日,第二次祭神。与佛教的“竹巴次希”节巧妙地合在一起,形式、内容同上。在班觉伦布村从此开始至秋收结束,每周五村民集体祭祀一次域拉,此俗与江孜中心地区不同。此次祭神目的是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次祭神,即在“达热节”之际,形式内容同上,此次祭神目的是要感谢神灵保佑,使农业免遭大灾 ,喜获丰收。

  除了上述几个重大的节日之外,藏历每个月的8日、10日、15日、25日、30日都是吉日且都是佛教节日,其中每月的8日为药师佛节;10和25日为空行母节;15日为佛祖节日;30日为无量光佛节日。在这些日子里,江孜各地农村或多或少都有人朝佛转经。

  3、年节饮食习俗

  由于不同节日有不同的纪念意义,因而表现在饮食方面的习俗也有不同之处。

  妙趣横生的“古吐”就是独具特点的年节饮食之一,是形似猫耳朵的一种面食。

  每逢藏历新年的前两天即旧岁末月的29日晚上,为了驱除一年中的灾祸、邪气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古”的意思就是“9”,“吐”为面粥之意。大凡一说起“古吐”几乎无人不知晓。当然许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实际内容,但都知道它是29日晚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古老习俗的继续,是一种不分贫富、而且极为流行的一种民俗。

    当然各个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古吐”仪式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29日的那天,人们彻底打扫卫生,藏族称为“妥记”。这一天几乎是全家动手,大家认真地清扫房屋的每个角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夜幕降临,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大家动手做“古吐”。谈笑风生,好不热闹。这天晚上做的面与往常不同,人们用面做一些日、月等形状的面疙瘩,在面团里包上有各种说法的替代物,面团的形状大于猫耳朵面。著名的藏学专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曾撰文阐述了这些面团所表示的意义,为了使大家更清楚,更明白,把它们仿画下来,使大家一目了然。

  面团模型及所示内容

  模型
  名称
  译名及所示内容
  
 
  尼玛 
  太阳
  表示极高的荣誉
  
  司麻热国
  蒺藜
  表示到处扎人、刺人,与众不同
 
  达瓦
  月亮
  表示具有荣誉

  玛努孜角
  歪脖
  懒惰、不做事、歪着脖子坐着

  “喇嘛贡巧”
    (上师宝)
  表示正直、公正、忠诚

  亚永玛永
  上尖下尖
  表示谗言、挑拨是非、离间他人
 
  塘曲布帝
  佛教经卷
  表示智慧、知识
  
  多拉孜永
  易饿尖顶
  表示易饿、贪食

  丹琼楚希
  四方小垫
  表示新的一年很休闲

  达玛如
  鼗鼓
  表示不可靠,滑头滑脑,两面派
 
  肚追郭摸 
  圆肚子
  表示此人贪吃贪睡

  连恰加库
  背负业缘
  表示带有私生子

  面团内所包物及其意义

  内包物
  所表示的意义
  
 
  白石子
  表示善良

  辣椒
  表示尖嘴利舌
 
  白羊毛
  表示脾气好,宽容

  白纸
  表示偷拿东西
 
  内捻线
  表示齐心协力

  豌豆
  表示滑头滑脑
 
  外捻线
  表示爱向外炫耀才智

  葱
  表示爱放屁
 
  瓷片
  表示好吃懒作

  盐巴
  表示懒、不爱做事
 
  木炭
  表示心狠心黑

  绒毛
  表示心胸狭隘

  一般来说在制作“古吐”时,先将包有替代物的面疙瘩放置在火烬上略烤使其定形,以免变形,然后放进锅中煮。在锅中还要放入肉、萝卜、奶渣、人参果、青菜等9种食物,其整个制作方法与“猫耳朵面”相似。另外在一个残破的瓦罐中放入用糌粑做成的一个巴掌大的人体模型赎身物,藏语称此为“滤”。其周围放熬过的茶叶、酒糟及清扫房屋之后的垃圾,并且全家老少人人手中抓着一把揉好的糌粑团,各自在糌粑团上印上自己的5个手指印,从头到脚边搓边祈愿:“阿察察巴!(啊!痛啊!)阿纳纳巴!(啊!病啊!)请赎身品把身之病,心之苦,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个日夜,四百二十四个病种,八方魔障及所有不同方,引到远方大洋的彼岸。”在捏有手印的糌粑团上,抹上锅底的黑灰,吐上一点唾沫放在赎身物的周围,然后全家人按各自地位而坐下,饭锅放到锅垫上,由母亲或厨师盛饭。盛饭者的眼睛得用布条蒙上,右手拿勺,左手拿碗,用勺搅三下再将面盛入碗中,盛完后取下布条就可和大家共同享用“古吐”。在此之前需准备二个盘子放在长辈面前,其用处是将面疙瘩中的替代物按好坏分别放入右边和左边的盘中。吃面时当人们得到意义好的替代物,就能够享用美酒,反之则罚酒或表演节目。比方说,如果得到的是“司麻热国”(蒺藜)者,则得在脸上涂上黑的颜色做吵架、打架的小品,表现出一种处处与人为敌的模样。得到替代物盐巴的人,则意喻他非常懒惰,象盐一样沉,不好做事。又如得到羊毛则表示此人脾气好、温和,如果是女性的话,更代表她性情柔顺。每一种替代物都有它的说法,至始至终大家沉浸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每个人一般吃两碗,最后各自的碗底留点汤面向放有赎身物的瓦罐中滴9滴,然后将表示坏的面疙瘩从盘中倒入瓦罐中,好的则送上屋檐。此后还要搞一系列驱鬼活动。这一切仪式完毕之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娱乐。祝愿新的一年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以上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幼稚可笑,但是通过这些幼稚可笑的举动使我们从中强烈地感觉到一个民族的行为准则,为人待物及扬善抑恶的特殊方法,这也是我们饮食文化所需体现的东西。虽然,在吃“古吐”时,得到坏的替代物是偶然、巧合。更不能以此来衡量每个人的标准。但是当面疙瘩盛入自己碗中的时候,每个人所希望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谁又不喜欢表示好的替代物出现在自己碗中,得到人们的承认、赞扬,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意向和行动吗?我们应该拥有的正是如此。这种传统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风貌、道德规范。这虽然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但反映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除了“古吐”外,还有“雪顿”节上的酸奶。以及“甘丹阿曲”的“娘吐”也都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饮食。“雪顿”在藏语中,“雪”为酸奶;“顿”为奉献、宴之意。其实就是吃酸奶的日子,早在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是一个纯宗教的活动。盛行佛教的西藏,夏季当鲜花、绿草铺满大地的时候也是虫、鸟最多的时节,无论是大路还是小路,地上爬行的小虫更是数不胜数,很容易踩死,那么对僧人们这就意味着罪孽。因此,每年藏历6月15日到7月30日,僧人们只能在寺院里而不得外出,静静地修炼,这叫做“夏日安居”。由此僧人们吃的喝的不如往常那么丰富,于是施主和信徒准备好既有营养又不犯戒的酸奶奉献给僧人们。雪顿节的形式最早是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驻锡在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的甘丹颇章(宫)。藏历6月30日,成千上万的人们涌进寺院,给达赖喇嘛及僧人奉献酸奶并请求摸顶,给予祝福。紧接着许多专业和业余的藏戏队翩翩起舞,载歌载舞,好不热闹。节日期间,除了吃酸奶外,演藏戏也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藏戏节”。过去达赖喇嘛也来看戏,而且演出的节目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剧目,于是由这个因饮食命名的节日便固定下来了。

  雪顿节由一个较简单的类似吃斋饭的活动扩大到如此盛大的正规活动,可见饮食与宗教文化的密切联系,这种盛大的规模一直沿袭至今,而且内容更加丰富。雪顿节的期间热闹非凡,鲜花、绿草、歌声伴着纯纯的酸奶在每一个帐篷里,在每一个围幔中。

  “娘吐”是表示哀悼的的一种面食。藏历每年10月25日甘丹阿曲节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的纪念日,那天晚上,全家都要吃面疙瘩作的吐巴,以此表示心中思念之情。

  藏历新年的“切玛”,其全称为“卓素切玛”,意为“麦穗酥糕”。据说“切玛”本身是一个供品,一般举行盛大的活动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为一种摆设、供品,又为新年及节庆日的仪式必需的东西。人们把切玛盒及其盒里的内容统称为切玛,如果再严格地讲,切玛盒叫“波”。不仅盒中装着的是食物,而且人们要拈一点放在嘴里。

  据有关记载,切玛最早是一种木升。一般各家各户皆备二个升,升内分别装满小麦粒和糌粑,再放入一块食盐并插数块薄酥油。每次献切玛时,由二人分别端一升,轮流献。后来为了举动方便,做成由二个木升相并的木盒。木盒中间用木板隔开,右格里盛满炒好的小麦粒,左格里盛糌粑,其上再置一块酥油。左右两格中再分别插入二块表层上由彩色酥油堆成的“和气四端”、“六长寿”、“国政七宝”等各种吉祥图案尖顶长条木板,藏语叫“孜卓”。格内还插数根彩色麦穗、青稞穗等。木盒上绘制表示“八吉祥图”、“八吉祥物”、“聚宝喷焰”等图案。这就是当今比较完整的“戳素切玛”。年间,客人端着来祝贺,双方互敬切玛,并说:“扎西德勒”。由于藏族的饮食以青稞为主,而糌粑又是青稞磨出的面,是藏族的主食,酥油也是主要食品,这二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由它们构成的供品当然是标志着旧岁的收成及来年五谷丰登的希望。
 



----
秋韵欢迎你光临阳光茶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