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ihongzhu(缪斯的狗)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27:36), 站内信件
|
周三都要微机原理考试了,但是这几天心情一直不好,基本就没有看过。昨天下午,有个文学青年到我这里喝酒。聊了一下午,喝多了,只记得两个人一共下去买了三次酒,大概总有16、7瓶的样子。然后不知怎么就睡着了。
醒来一看夜已经深了。朋友已经走了。爬起来,晃晃脑袋,觉得里面好象塞满了棉花。
于是打开电脑,想听听音乐。下意识的点开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老卡萨尔斯的充满背景噪音的版本。
关于巴赫的无伴奏,这里的朋友们,写过无数的文章了,就是我自己,也罗罗嗦嗦的发过不少。似乎大家的评价,都是罗斯特的版本最高。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偏偏是喜欢老卡萨尔斯那个版本。录音不好,杂音很大。可是,就是这种杂音,让我有了一种看黑白默片的感觉。
也许我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我喜欢的或许更多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卡萨尔斯的技巧或许真的是不够纯正,但是,他能传达出一种精神。真正让你沉思的精神。——尤其是在那种带着历史意味的背景噪音里。
或许是偏见把,后来听马友友的版本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有噪音的无伴奏,就不够味道了。可能pinko,piy等等那么多资深的版友都要笑我肤浅了。
不过,偏见就偏见把,当听到那种低低的旋律开始舞动的时候,心就渐渐平静下来了。
窗外,是大连的夜色。因为已经是接近郊区了,不多几排楼房之后,就是山。很喜欢这里的风光。当时决定住这里的时候,也是看中了这一片山。
或许巴赫和我有同样的困惑把。否则为什么他在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能那么切合我现在的心情呢?
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比15、16世纪要浮躁很多很多。无数的东西,已经在退化,友情爱情亲情,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重要的东西,都已经遗失,或者被种种世俗和现实掩盖了。当我们从吃穿用玩到性爱情爱,什么都已经成了快餐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在一个深夜悠然的在巴赫面前忏悔呢?或许,每个人都愿意忏悔,每个人都愿意冥想。但是社会又如何冥想和忏悔呢?进化是残酷的。也许,我的冥想和忏悔多少是一种遗老遗少的心态。可是,我仍然喜欢。非常喜欢这样的一种退化——和喜欢巴赫一样。
有人问过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最喜欢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我当时不假思索的说愿意生活在两晋。
林语堂对那时候的文人的评价是:小乌龟羡慕大乌龟有厚重的外壳。
当时的乌龟壳是被人景仰的,而现在的乌龟壳则会让你没有饭吃。这叫作不思进取。
于是,我们在不思进取的责难下,不得不抛弃了乌龟壳,加入到争夺那份快餐的行列里。于是,白天的我们,手里捧着便当,加快着挣着明天的便当。
而夜晚,则用白天便当换来的钞票,买另一种装在盒子里的东西。
巴赫,只有属于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