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女泪光闪闪)
整理人: ybjing(2004-01-13 20:53:44), 站内信件
|
在写高增之前,我必须要交代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银粮村,是离高增不过几百米左右的一个小村。去高增的人很多,路过银粮村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停下来的人很少。如果不是偶尔的机会,我想我们也会错过。
在岜沙我们碰到贵州省摄影协会的采风团,刚好他们那天要去的地方跟我们重合,于是,我们就一路尾随他们,从岜沙去到高增。他们在银粮村纷纷停下来,跑到路边一个小村里拍照。我们本是外地客,对什么事情都好奇,自然也停车跟着他们前去。那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小小地缩在路边,寨门前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鸭子也不比宰荡见到的要聪明,不时还是会一头撞入寒冷的水中,特别在看到人向它们走过去的时候,更是喜欢慌不择路地撞入河中。不少人拿出三脚架,于是在狭窄的寨门前的路上,突然一排相机平地而起,聚焦在这个贫困的山村。寨门坐着不少人,他们看到这种架势,大人纷纷躲开,只有小孩子不清楚这种成为焦点的尴尬,依旧嬉戏游玩,也不知道摆出姿态来配合,偶尔无意识地改变动作,弄得捕捉镜头的人发出沮丧的叹息。
银粮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与其他侗寨并无很大的区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想来也不是因为那寨门前悠然自得的老伯,也不是寨门那红彤彤的“扶贫”牌子,更不是那寨中狭小的地方。只是每每看到拍回来他们自然而满足的神情孩子无忧的眼神,就让我由衷的感动和羡慕。是羡慕他们的满足,还是感动于他们对目前贫困的乐观?连自己也不清楚,就是那么一刻,闪动了情感的火花,便永远记得这个地方,哪怕它很小,很不出名,很贫困。
银粮村再往前就是高增了。据说高增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我们怀着看美女的期望到了高增,却发现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名副其实。至少高增的美女就没有宰荡的多,但高增还是一个灵秀的地方。高增比宰荡要大很多,走在高增一不留神,也许就会迷路了,但在宰荡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
高增也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旅游经典,我们在高增寨门前面看到了涉外旅馆,上面还写着不地道的英语。一条大路穿过高增寨,成为寨中的主干道。我们沿着大路往深处走。那天高增真的很热闹,不单有摄影协会的人造访,还有湖南师范艺术系、天津美院学生的拜会,更有我们和其他不速之客的打扰。
于是,高增的大路上,小路上,坐着写生的学生们,他们在看风景,我们在看他们,于是他们也成为我们看的一道风景。走过一个学生身边,看到他用了很厚重的绿色去表现远处的树,觉得过于沉重,高增虽然没有宰荡有灵气,但太厚重的绿色似乎会抹杀了高增的秀气。随便的一想便又觉得自己比较不专业,自嘲地一笑,走过几个写生的学生身边,突然与Crystal想象了朋友采风的情景,有点恶作剧的感觉,兀自发笑。
在资料中早就找到高增的看点,就是那远近闻名的三座鼓楼了。这三座鼓楼分属这一片区三个寨子,其中两座17层,近30米高;另外一座13层,20多米高,它们都有攒尖宝顶,全是用柱枋凿榫穿插而成,不用一钉一铆。鼓楼楼身飞檐翘角,画凤雕龙;楼底四壁上,匾额诗画琳琅满目,蔚为壮观。据说当地的侗家建筑师修建鼓楼时,不画图,全凭心中默记默算,这一手绝活曾使远道而来参观的建筑专家叹为观止。鼓楼周围散布的民居基本上是干栏式吊脚木楼,盖小青瓦。
我们在鼓楼还看看见舞台,舞台两边的高木贴着对联,颇有气魄,鼓楼内还有游龙存放,不知道是不是在节日的时候才请出来表演呢。然而那舞台可又是戏班表演的地方?难道还有侗族的戏剧么?
后来我们才知道,据当地侗族古歌传唱,高增的杨吴二姓先祖是从梧州沿都柳江而上,历经辗转才来到此地居住的。因为祖先迁徙的旅途千辛万苦,因而其古歌也格外沉郁悲怆,一些只念不唱的史诗作品更是直指天荒地老之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大气和苍凉。而且据记载,“高增民间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戏班歌队非常活跃,除了《珠郎娘美》等叙事歌外,最多的数奔放热烈的情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集体吟唱的多声部大歌,侗家戏剧节目也颇为丰富,传统剧有《珠郎娘美》、《梅良玉》等,民间优美的传说故事更是不计其数了。”而这些文艺节目的吟唱传颂多是以鼓楼为上演的舞台的
---- 因为这世上有了我,你没有资格寂寞。
小魔女——我心似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