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女泪光闪闪)
整理人: ybjing(2004-01-13 20:53:43), 站内信件
|
我们一直跟着旅游局的人在向导的引导下往岜沙深处的苗寨走去,据说这里是一个没有其他民族杂居的苗族村寨,住房以“吊脚楼”为主。吊脚楼依山而筑,在几座山坡彼此遥遥相望。
我们走过一处,地势往下,有一条小路延伸下去。路边不少孩子在那里玩耍,无一例外头上留着一圈的长发,可爱极了。我们在从江前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一对从深圳去的老夫妇,他们先我们一天去了岜沙,向我们介绍了当地情况,还叮嘱我们买点糖果带去,一方面可以逗小朋友开心,另一方面也是尽自己一点心意。我们当时就买了一公斤的糖果,每人口袋里放着些。当看到这些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不约而同地拿出来,分给他们。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真的感触到,其实快乐是很简单的事情,小孩子没有太多的欲望,如此简单的东西就能让他们高兴,那一刻,竟然有些羡慕了。
顺着那小路,我们走下去,走进一座苗寨,高高的木寨门虽然陈旧,但气势犹在,走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排五六米高晾禾的木架,这里的生产习俗竟也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形式,这种别致,真令我喜出望外。
据说,岜沙人自古以来就种糯谷,吃糯米。上千人的寨子,却夜不闭户,禾不进屋,各家各户新收的禾把就晾在露天的禾架上。如今岜沙人不兴打谷,谷子熟了,就一根根连禾杆带谷穗从田里摘下来,再一把把用稻草捆好挑回寨,把禾晾到禾架上,等风和太阳把谷子吹晒干后,才放进粮仓里。要吃米饭时,就取出两把禾把,用原始的脚踏石臼舂米。
走过晾禾架,我们见到的苗寨的吊脚楼。吊脚楼是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这种独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湿、避猛兽时有着特殊的功效。
我们往里面走,看到几个苗族女子倚门梳头,姿态优美,黑发如瀑布一样披散,她们互相嬉笑着,为对方盘起发髻,银铃般的笑声,甜美的笑容,真的让人感到青春的美丽。一路往寨中走去,一些小孩子纷纷围过来,瞪着骨溜溜的大眼看着我们,尽管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对银发的法国男女踏进岜沙后,岜沙这块神秘的土地就像磁铁般地勾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同肤色的海外客人,但他们到现在,还是对客人保持着一种害羞的原始的态度。
走到一转弯的地方,豁然见到下面地势更低的一片房屋,右边有一小路往下,对面则又是一片苗寨,依靠着远处的青山,交融在一起。我站在地势高出的转弯,看着下面的苗寨落在山坳之中,周围群山包拥,中间小路穿过,苗人赤脚而行,参差的吊脚楼坐落于此,似乎是一个长者,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传说。
那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成为岜沙的天然背景,冲霄的大树在丛林中显得格外威武。另一些已经死亡了的树木,也仍然矗立其中,暗褐色的树枝犹如座座丰碑,彰显的是岜沙人古老的环保的习俗。在岜沙人眼里,每一棵树就是一个神灵,它们不仅有灵魂而且还有生命,越是古老的树木就越显神性。
那边一个小女孩清脆悦耳的声音打破了俯瞰苗寨的心情,转头一看,可爱的孩子不过3岁左右,摇晃着做过来,还不能听懂汉语,瞪着好奇的眼睛,与其他人相比竟然多了一分与陌生人交流的勇气,她从楼梯爬下来,带着几分敬畏,又带着几分好奇,几分野性,欲拒还迎地闪缩着,我们拿糖果给她,她走近两步,又回过头去,看着年长的人,直到他们点头,才又大胆地走前一步,而后又有退缩,之后终于鼓足勇气,走上前来,伸出小手,迅速地拿走我们掌心上的糖果。看着如此可爱的小姑娘,其他人也围上来逗她玩,她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不再惧怕,展露着无邪的笑脸,看见自家的小狗,打个招呼,便让它乖乖来到面前,看见我们举起相机,一下来了兴致,猛得抱起小狗,还不忘露一个灿烂的笑容,喀嚓一声,相机定格,她的天真就这样被我们带回来了。
看着时间快到中午了,我们还要前往高增,也就只能到此一游了,走出来的时候,发现路边有一个千秋,那秋千悬于树丫上根根陈腐的断绳,似乎记录着岜沙人荡秋千的历史与千年古树同在。到底荡了多少年,或许连岜沙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只以为是小孩子的玩意而不大留意,却不知道错过了一个岜沙重要看点。
后来回到广州上网查询,才知道,“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寨里的重大活动和民间节日都摆放在林中举行,据岜沙史料记载,岜沙有许多有趣的节日,如野鸭节、乃尧节、玩年节、吃新节、芦笙节等。这些节日多数与树相关。在岜沙众多的节日里,最能让人寻味的要数“吃新节”了。岜沙“吃新节””又名“情人节”,有一项压轴的节目,就是荡秋千,以荡秋千来寻觅意中情人。于是听着网上那“两情拧就一条绳,两人对唱一首歌,拴于古树下,荡在天地间,岜沙的秋千荡千年……”的醉人歌曲,似乎又回到了恬然的岜沙。
---- 因为这世上有了我,你没有资格寂寞。
小魔女——我心似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