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g-deer(飞什么)
整理人: unlimited(2003-12-16 11:06:04), 站内信件
|
晴雯与芙蓉的缘分,源自一个小丫头的信口胡诌。那是第七十八回:“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已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不可泄了天机。’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芙蓉花的。” ”痴心的宝玉便信了,还写下了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才惹出今天争辩晴雯到底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的事来~
木芙蓉娇艳而华美,无常而多变。朝开暮谢,一日三易其色。听说又属十二婢。晴雯是怡红院公认的第一美人,只在贾府作了六年丫鬟就被迫害致死,死不瞑目。其妩媚多姿,恰似木芙蓉之绝艳华彩;命短夭亡,则又如木芙蓉之转瞬即逝。的确,晴雯与木芙蓉像极了。
水芙蓉就是莲花,莲花洁净而清丽,轻柔而典雅。或一尘不染,或娇艳欲滴。也是千姿百态,倾国倾城。古人常以莲花述志,如宋周吨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唐李太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不可胜计。莲花的清,成为一个典型的形象。
而晴雯本是林之孝家的丫鬟,也就是奴隶的奴隶(一想到这个我就心酸~),此后不知怎么给老太太看中了,派到怡红院这个是非之地。表面上看宝玉待丫鬟甚好,到了这里就无拘无束,可以随意打打闹闹玩玩耍耍没人管,其实宝玉是未来贾政的接班人,贾府的一大支柱,也就是冷子兴说的“运筹谋划的”,所以被寄予厚望,并严加管教。若是贾珠在还好,偏贾珠死了,贾环又是个大菜鸟,宝玉就成为王夫人的独苗了,自然要得到特殊照顾。正是“明媚鲜妍能几时”,晴雯如同一朵中通外直的莲花,出林家之淤泥,濯怡红之清涟,仍是那么婷婷而玉立,郁郁而清芬。但她毕竟生性锋芒毕露,其强烈的反抗精神难以掩盖的逐渐流露出来。终于惊动了王夫人,王夫人一口气清理了晴雯、芳官、四儿等好几个人。直接导致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算来晴雯还不如紫鹃在潇湘馆侍奉黛玉,守着照壁青灯,听着敲窗冷雨,却不在那风口浪尖上。
可叹晴雯,在宝玉身边呆了六年。在这六年里,晴雯始终是那个晴雯,直率而锐利,以至尖酸,孤傲而超群,以至张扬。既有撕扇之爽快,倾箱之怨忿,也有补裘之柔媚,离别之凄苦。如同一朵一尘不染的莲,在怡红越开越艳,越开越美,但最美的时候也是最接近谢落的时候,最终还是凋零在王夫人风刀霜剑般的大清洗中。只留下了一件袄,两跟指甲,真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了。
木芙蓉固然有晴雯的jue强(找不到那个字),却没有晴雯的表里如一,始终不变。其胜衰无常也不如莲花更能诠释晴雯的一生。莲才是晴雯的象征。
常听人说,曹公明是写了“挂于芙蓉枝上”“是个人影从芙蓉花里走出来”,想荷花如何有枝?水里怎能走人?但是曹公也在这一回两次提到“池上芙蓉”,我翻了好几个版本,都是如此。既然是开在池上,那自然是莲花了。至于“人影从芙蓉花里走出来”那句,我觉得也不能算作木芙蓉的证据。试看祭晴雯前有一段“三人如放了赦的一般,一齐出来,各自回房。众人皆无别话,不过至晚安歇而已”,可见此时还没到夜里,尚有阳光。黛玉当然不会是从水里走过来的(废话),但是太阳照在黛玉身上,影子投在池中芙蓉花上,不是最正常、最自然的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老曹并没有说明晴雯是什么花,而红楼读者千千万万,每人眼里都有一个晴雯,各不相同。你认为她是木芙蓉,我认为她是水芙蓉,各有道理,何必强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晴雯,不是很好吗?:)
PS:那本久违的红皮书终于回到了我的手上,我要看第五遍拉~~~现在我可以自豪的大叫一声:红楼梦,我回来了!嘿,晴雯姐姐,多日不见,你还好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