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refool(迷迷糊糊)
整理人: unlimited(2003-12-16 10:37:58), 站内信件
|
红楼逸梦是一个文人的版面,可是,在下发觉,大部分红友喜欢学写绝句律诗,可是却毫不讲究格律,甚是让人痛惜。现代懂格律的人实在太少了,偶尔一些上了年纪的民国遗老也许还懂,可是却敝帚自珍,生怕让人学了去。在下曾经学过一些格律,虽然只不过十年历史,也许能说说基本的格律知识,倘若可以提高一点红楼版面朋友的格律修养,自是我心。
现代诗词对于格律讲究不多,我也不愿意多说。五四运动把文学带给老百姓,却无形中丢掉了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格律文学。我也许念旧,却怀念古代诗酒为伴的情怀。杂诗和赋对于格律也不强,我要说的格律主要是针对绝句律诗,还有词和曲。在下目前身在国外,身边很多书都没有,只能凭记忆和认识简单地说说,倘若有些不妥,请行家指教。
就象林代玉所说,做诗最主要是意境,有了好的意境,就算伤害到什么格律就不要管了。不过,说真心话,古人有不少意境出色的诗词,今人做的诗,我还没有发现有哪一首意境特别出色的。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意境,就要讲究一下格律,这个是基本的。如果没有意境,也没有格律,就是四不象了。
格律,一是平仄,二是押韵。
古音和今音有很大区别,古人作诗押韵很讲究的,并非是同样的韵母就可以是同一个韵,还必须唱起来可以琅琅上口。至于韵书,古代也很少,所以李白杜甫作诗,经常就是得一个韵而欢喜得很。清代的四大本佩文韵府是套很详细的韵书,每一个韵都有很多详细的例子,可是我不推荐,主要是太厚,根本就看不完。清代还有很多韵书,随便找一本就可以了,具体书目我不记得了,找本四五百页的就可以了。当然,都是影印本。
上平声有十五韵,下平声有十五韵,上声有二十九韵,去声有三十韵,入声有十七韵。古人做绝句律诗,邻韵不能通押,比如一东韵和二冬韵是绝对不能押在同一首绝句或者律诗里的。弓和松不属于同一个韵牌。
还是拿红楼梦做例子,朋友们都明白。比如白海棠诗,因为丫头说了个“门”字,做的诗就要押上平声的十三元的韵。十三元大约总共有一百六十多个韵,丫头抽的是“盆”,“魂”,“痕”,“昏”四个韵,起头“门”韵。“一夜北风紧”的即景联诗用的是下平声的二萧韵。
在下顽固,做诗非要坚持用古谱的韵牌。这几年,渐渐有些开明。其实,今人做诗,完全可以遵照今天文字的读音,大可不必太过拘泥,只是押韵的时候只用上平声和下平声的音就是了,至于词,还可以用上声,入声和去声为韵,等会再说。
正如代玉建议,初学者应该学习杜甫的诗。杜甫的诗很讲究格律,他的那一首“登高”,几百年以来,一直是格律的最高境界,为多朝文人所赞叹。杜甫的大部分诗,都很讲究平仄。李白却因为意境的需要,用了很多拗格。
平对仄,仄对平,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天对地,青山对绿水。至于在诗中怎么去对,最简单的和最明晰的,就是香菱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实话,叫我去看诗,我首看意境,如果没有很深的意境,我看押韵和平仄,假如二四六也不论的话,那么这样的诗对于我来说,就是垃圾,作贱文字。
二四六分明,就是每一联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相对,第一句的第四个字和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相对,第一句的第六个字和第二句的第六个字也相对。是不是很简单?至于五言诗,就只讲究二四分明了。
所以,你看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它的二四六,是不是很分明?再看看“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至于拗格,太复杂,我到现在还是略懂一二。还有押韵的八病比如平头蜂腰什么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书。到目前为止,已经可以写出不会被人笑话的绝句律诗了。
词的押韵,要松一些,比如上平声的一东和二冬可以通押,还可以与上声的一董,二肿,去声的一送,二宋通押。词牌很容易找到,比如唐多令:
- | | - - (y). + - + | - (y). | + -. + | - - (y).
+ | + - - | |. + + |. | - - (y).
其中,- 是平声,| 是仄声,+ 可平也可仄, (y) 该字要押韵。
曲的押韵,就更松一些,不过有些特别的规定,比如斗鹌鹑,一定要用上声韵或者是平声韵,不能用去声韵和入声韵,比如小桃红,要用去声韵,第三句还必须用特拗。
以上的就是基本的格律知识,希望有点用处。
迷迷糊糊
---- 睁开眼睛,看看表,原来才十点钟,迷迷糊糊眨了眨眼睛,又睡着了。
广州社区海外华人 广州社区留学天地 广州社区听风弄潮
广州社区蔷薇心事 广州社区十万英哩 广州社区生于70年代
广州社区英语学习 北京社区凭栏惜雨 北京社区5cm的距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