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slts2(佛山阿佬)
整理人: fslts2(2003-12-11 11:46:58), 站内信件
|
在正经工作(我一直主要是做案头文字工作)感到神疲意倦时,我有读书的习惯。我认为,脑袋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功用,读书使用的那部分与做正经工作使用的部分并不相同。因此,读书绝对是一种休息——让管正经工作的那部分脑袋休息。而且,同是读书,读不同科目品类的书,脑袋也由不同部分分管。所以,读腻了法律书并不妨碍我读自然科学书,不妨碍我读经济书,读文学书……:)某日,在提不起精神做正经工作的时候,我偶然翻开岳珂《桯史》,见“稼轩论词”条。
(我本来就比较喜欢词,尤其喜欢苏辛一派词人之作,如“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者。这可能与我的禀性有关。我喜欢词的句式字数的变化,比格律诗灵活;但又不大喜欢如花间词常见的题材,“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风。于是,苏辛一派的豪放词作便成上佳的选择了。)
看见自己喜欢的东东,比较细心自是理所当然。不过,读后之所得倒是有点始料不及。在这里,就是想跟朋友们说说这事儿。先抄抄书:
岳珂《桯史·稼轩论词》:“稼轩以词名。每燕,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座客何如。皆叹誉如出一口。
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首章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又曰:‘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其寓感慨者则曰:‘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特置酒,召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逊谢不可。客或指一二辞,不契其意,又弗答,然挥羽四视不止。余时年少,勇于言。偶坐于席侧,稼轩因顾问再四。余率然对曰:‘侍制词句,脱去古今轸辙……童子何知,而敢有议?然必欲如范文正以千金求《严陵祠记》一字之易,则晚进尚窃有疑也。’稼轩喜,促膝亟使毕其说。余曰:‘前篇豪视一世,独首尾二腔警语差相似。新作微觉用事多耳。’于是大喜,酌酒而谓座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其刻意如此。”
文字不长,意义方面也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比较懒,不大愿意做诸如:岳珂,武穆后人;《桯史》是什么什么著作;燕,宴也……之类的工作,呵呵!)这里,我只想谈谈我之所得:
⑴词,原来是可以“歌”的,至少在辛弃疾的时代。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东:)不过,却引起了我对词如何演唱的兴趣。
①主“诵”(唱)与和声
万氏《词律》:“‘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之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皇甫子奇亦有四句体。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子》之有‘举棹’、‘年少’等”。这里说的虽是唐朝民歌,料宋唐相去未远,此风未必便变也。我猜想,宋词也一般会采用合唱的形式,有主诵有和声。警句采用领唱形式当在意料之内……
②节奏
词的演唱当极重节奏。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扳,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虽‘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里,无论“十七八女孩儿”还是“关西大汉”,执板击节,似不可少。
另外,对词牌的来源也有更深的认识。于是翻阅有关资料,写成《关于词牌》一文(在本版精华区)。事实上,词牌(词调名)的来源,有沿于可唱乐府、民歌者,但更多是词人自作,因为词人本身很多就是作曲家,如柳永姜夔辈。
对填词用字的平仄要求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最初的词实质上就是歌曲,无论是曲、词均出于同一人手中(新词牌的首作),还是依曲填词倚声填词(使用已有词牌),对用字的平仄要求都必须协调,否则真是唱不出来的——想像一下香港电视剧原粤语歌词以国语演唱的味道?“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呵呵!
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词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没一般地被演唱?当然,由于手边资料有限,我又没有太多时间,这问题大约有待他日。不过,至少我会注意搜集有关资料:)
⑵这里是岳珂对辛弃疾两首词的批评,体现了古人对词(文学作品)的一些审美意趣,这当然是文学批评范畴的东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好的词。杨慎云:“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当为的评。老实说,读古人诗词,一直持如其不佳便难以流传至今的想法。因此,很少去考虑古人作品的不足之处。
虽然,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著作,从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到以后的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应该说我读的不算少;对散见于“诗话”“词话”等笔记式零碎的文学批评方面的文字也涉猎较多,但促使我全面考虑不同时代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趣的流变,恐怕与岳珂对辛词的这一批评不无关系。
事实上,我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当然,体系方面未完善,而且一些资料尚需查核,文字上也需润色才敢拿出来见人:(或许,我以后整理一下,找机会在这里向诸位请教请教……
说回先前的问题,岳珂的对辛弃疾这两首词的意见包括两方面:一是意义重复,一是用事过多。我的第一感觉是岳说得有点道理。其实由于诗词字数较少,确实容不得语义重复而浪费,即使是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名句也不例外也——可以认为,古人为文惜墨如金为要义(其他文体,也有类似的例子:对联中所谓“合掌”同之)。另外,关于用事用典,大抵也是过犹不及,需适“度”,需适可而止!对于岳的意见,辛是同意的。为此,我去翻了一翻辛词集,重复问题似不严重,但用事借语之作,并不少见也,说此为辛词一病,似不为过……
⑶关于古人的创作态度问题。
曹植七步成诗,王勃作《滕王阁序》下笔不滞,“李白斗酒诗百篇”……容易给我们一个古人天才的印象。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吕不韦《吕氏春秋》千金易一字有炫耀之嫌不说,古人留下了更多严肃创作的故事:“推敲”已是耳熟能详;岳珂提到的范希文“德”“风”之易大家多半也听过,即使是这里说的辛弃疾,又何尝不是“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对此,我简直惭愧难言了……
【附】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令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京口北固亭:京口,今江苏镇江。元和郡县志:「孙权自吴徙丹徒,号曰京城。后徙建业,于此置京口镇。」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占江东称帝,国号吴。京口城权所筑也。
寄奴曾住 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宫在镇江府南,宋武帝微时宅也。」刘裕先世由彭城移居京口,裕于此起兵讨桓玄,灭东晋称帝。
想当年 刘裕北伐,先灭南燕、后秦,继复洛阳、长安,气吞胡虏。
元嘉草草 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绥远省五原县西北。汉霍去病胜匈奴,封狼居胥山,后世因以封狼居胥为驱逐胡虏之意。宋文帝元嘉中,用王玄谟诸人之议,出师北伐,以国力未集,致遭挫败,故曰「草草」。其后魏太武帝遂引兵南下,直抵长江,饮马瓜步,文帝登石头城,北望敌军甚盛,颇有惧色,故曰「赢得仓皇北顾」。
封,在山上筑坛祭天。
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史记:霍去病传》载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胥居山,封山而还。 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的功业,徒然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势一蹶不振。《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二十七年(四五0),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内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四十三年 据岳珂程史稼轩词论,知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自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一二0五)之出守京口,恰为四十三年。 辛弃疾由一二0四年(宋宁宗嘉泰四年)知镇江府,距其在一一六二年奉表南归,路经扬州,前后四十三年。南归之前,稼轩于扬州以北战火弥漫的地区与敌周旋。路,宋行政区名,扬州属淮南东路。
佛狸 北魏太武帝小字佛狸,他击败王玄谟的北伐军队后,率兵直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二十里处),在山上建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此句借北魏太武以喻金主亮南侵,而敌占领区的庙宇香火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己非我所有。
廉颇老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固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说见廉颇,廉颇为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一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为老,遂不召。」此处稼轩借廉颇自喻,尚祈朝庭能予重任也。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