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个人专辑>>fslts2>>词的异名

主题:词的异名
发信人: fslts2(佛山阿佬)
整理人: fslts2(2003-12-11 11:35:54), 站内信件
                           词的异名

1. 曲子词
   这是词的最初名称。
   因为词在初期是专为配合乐曲演唱的,先有曲子然后有词。到以后,词和乐曲分离,词人写词不再是为了配合乐曲演唱了, “词”才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专用名词。

2. 诗馀
   把词称为诗馀,始于南宋(王灼之《碧鸡漫志》)。
所谓“诗馀”,有多种理解(说法):一是以词为诗之馀,有点轻视词的意思。于是有的人给前人编诗文集时,就把词作为附录。一是认为词是由近体诗演变出来的,如《忆秦娥》《菩萨蛮》等是绝句的变格,是小令之始,以后就发展为长短句,所以词是诗之馀(余脉)。一是认为诗馀之“馀”,应作盈余解。谓词的情文节奏,都有余于诗,这就把词凌驾于诗之上了。
   事实上,不少词人把自己的词集称为“诗馀”:如寥行之的《省斋诗馀》、吴潜的《履斋诗馀》等,至南宋时编的词集《草堂诗馀》就更明确了。

3. 乐府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置的搜集民间流传诗歌的机构。把民歌搜集以后,便由乐工配上乐曲,在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由于乐府搜集的诗都配上乐曲,后人便把当时采集流传下来的诗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唐宋以后, “乐府”的含义扩大了,凡是能够入乐的诗歌, 都称“乐府”,已不局限于民间搜集了。甚至把只沿用古乐府诗的题目重新写作,并不用来入乐的诗歌也称“乐府”。
   把词称为“乐府”,是考虑到词在最初是配合乐曲演唱的, 其性质和当年收进乐府的诗都要配乐演唱相同而已。词人把自己词集称为“乐府”的,有苏軾的《东坡乐府》、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杨万里的《诚斋乐府》等等。
   另外,元人写的散曲,由于也是按曲牌填写供入乐演唱的,所以有曲家把自己的散曲集称为“乐府” 的:如张可久的《小山乐府》、贯云石徐再思的《酸甜乐府》等。

4. 长短句
   “长短句” 是词的另一别称。
   说起来这有点奇怪。因为从《诗经》到古乐府以至唐代的古体诗,都有长短句的形式,但均称“诗”,不称“长短句”。 而词虽然多数是长短句形式,但也有不少是由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如《三字令》每句均为三字,《山查子》、《怨回纥》、《抛球乐》每句均为五字,《回波乐》、《舞马词》、《三台》等每句均为六字,《阿那曲》、《杨柳枝》、《竹枝》、《八拍蛮》、《阳关曲》等相当于七绝,《玉楼春》、《瑞鹧鸪》等相当于七律……
   词人词集称“长短句” 的有:赵师侠的《坦庵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左誉的《筠庵长短句》等。

5. 乐章、琴趣、别调、歌曲、语业
   “乐章”,如柳永词集叫《乐章集》;
   “琴趣”,如晁补之词集叫《琴趣外编》;
   “别调”,如刘克庄词集叫《右村别调》;
   “歌曲”,如姜夔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
   “语业”, 如杨炎词集叫《西樵语业》… …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