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古典小说>>个人专辑>>fslts2>>关于《诗经》1

主题:关于《诗经》1
发信人: fslts2(佛山阿佬)
整理人: fslts2(2003-12-11 11:26:54), 站内信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共分风(15国风,160篇)、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 计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 计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的作者基本不可考。因为当时尚无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诗人,也无存留姓名的习惯和需要。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歌,属集体口头创作,不是一人所作,长期以来口耳相传,在流传中又不断有加工、修改。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大致作如下判断:《国风》  的大部分民歌出自社会下层劳动者,一小部分出自贵族阶级的中下层;“雅”诗多出贵族之手;至于祭神祭祖的“颂”,则可能是朝廷巫史乐官所作。总之,《诗经》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创作,而是约五百年间的集体创作。
    那么,这些无论在创作年代,或是在地域分布、作者身份上都相差极大的作品,何以又汇集在一起?关于《诗经》最初的编定,历来有“采诗”和“献诗”的说法。据说,上古有采诗的制度,国家派遣专门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然后再上奏给帝王,使帝王了解各地的民情。所谓“献诗”,是指公卿列士写诗献给天子,对天子歌功颂德,也有的对天子进行讽刺。学者们推测,这些诗歌可能都汇聚到朝廷的乐官手中,根据不同仪礼的需要,在那里被加工整理,制作成合乐的乐歌。
    《诗经》在春秋时代曾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事务、社会交往、典礼仪式等各种场合。许多有文化修养的人物都喜欢“赋诗言志”,即借用《诗经》作品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愿望。当时,它还被用作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所以与贵族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对音乐有很深的喜好和研究,也把这部诗歌集作为教育学生的课本,用它来启发学生们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并借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他们的博物知识。据说,孔子在晚年曾对《诗经》进行过整理。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