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hlazbhlz-w-001(准备好了)
整理人: yerk(2003-12-06 23:17:55), 站内信件
|
“建设性”就是好就是好!!!
时值年末,各类总结评比纷至沓来,评论界亦不例外。既是总结评比,自有标准出台,争论难免。好嘛,杂文大家鄢烈山先生、孙振军先生、潘多拉先生以及跟贴的若干人等,都在星空评论呐喊起来,齐声批判某标准中提倡的“建设性”。
鄢先生引而批判的来自这一段:“……我们提倡文章的‘理性和建设性’,追求‘主流、建设性、影响力’的观点,为民生代言,为时局建言。对于只有‘挖苦嘲讽’,而无‘建设性’;只有‘攻击和审判’而无‘说理反思’的文章,我们持拒绝态度。……”;而孙先生集中打击的是孙雪梅女士关于时评应该有建设性,而不应该只有批评而无理性分析的言论。
小子我倒觉得很纳闷,这个标准蛮不错嘛。
细推起来,此“建设性”抗拒的是“只有挖苦嘲讽、攻击审判,而无建设性、说理反思”的时评——“只有、而无”,在逻辑上明明白白,各位杂文大家又何苦树起一个“剥夺批评权利”的假想靶来放炮呢?
供起鲁迅,以证明态度的尖锐并非不可取,仍然是在错误的逻辑推演下进行错误的例证。真正需要的关心的是,如果一篇时评既包含了尖锐的批评甚至是“钟馗”的文字脸面,又有严格的分析和论证,使得感性与知性达到了统一,却还在被拒绝之列,那倒可算是因批评而获罪,有压制批评的嫌疑。
但是,作为一个甄筛“优秀”的评选标准,同时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倡导,那么非强制性的要求作者们在投出“匕首和标枪”的时候,也能照顾到说理的通透、论证的滴水不漏、事实判断的准确,这也无可厚非嘛。
说到底,纯粹的“挖苦嘲讽、攻击审判”这类狭义的批评,仅仅是感性范畴内的情绪冲动,至多上升到低等级的道德判断、价值判断,而无力扛起“理性批判”的大旗。理性批判需要展示对象的来龙去脉、判断前因后果,也就是孟子论“智”时所说的“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如是,方可跳脱于经验主义的桎梏,上升到概念和理论的理性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和独到的眼光来洞察世事人情。
我承认,这样的提倡无疑提高了评论的门槛,看似与“公民写作”的潮流相违背。然而,我以为,表达门槛的降低应该针对传统的修辞驾驭能力,而不应该体现在对事理的认知上。无论对象是公民还是青年,对其普遍素质的要求,有着观念建立、分析能力、知识积累等全方面的内涵。也就是说,判断评论、判断表达者是否优秀的标尺,由过去的文字漂亮,换成了现在的“理性与建设性”。
而且,媒体等承载评论的平台,是一种有限资源。其稀缺性决定了在鼓励公众踊跃发言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在各种言论中何者更具备权威性、公信力、说服力。为了亲近民众、亲近读者,媒体当然可以专门开辟栏目,登载各种原生状况下的态度、表情、情绪,可这与专门的评论还是有所区别的。
诚如鄢先生所言,在如今这个价值纷争待立的时代,疾呼以建立观念当属迫在眉睫,无论挖苦还是谴责,都是必要手段。然已立之观念,甚或已经深入民心之事理,是否仍然需要念经式的浪费版面资源、占用读者的阅读时间与精力呢?我看没有这个必要。既得利益者的美梦,能靠一纸评论中的道德批判和价值批判点破,那倒真是将媒体由“公共权利”强行抬到“第四权力”上了。即使有这样的评论天天上版,也只能算是老生常谈,够不得评选的优秀资格。
至于孙先生将此事纳入“言论自由”的轨道来进行审视,更是让我这个老不小的青年朋友感到有些风马牛——虽然看上去他是在向编辑为青年努力争取自由表达权利。言论自由当然是天赋之权利,也是宪法的保护对象,可剥夺权利是针对个体本身直接禁止其行为,这与编辑选稿、评选优秀、倡导方向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哪个编辑声明不许某个公民发表某种言论,只是在与作者的双向选择中以自己的标准进行筛选、淘汰而已。更何况,一个媒体、一个编辑的标准只在有限的、合法的范围内发生作用,与公民表达的全面自由权利根本不形成冲突。
请记住,自由是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事情,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发言、网络发贴等消极行为,而争取编辑认可以获得发表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并不在基本自由的范畴之内。作为一个时刻都在进行着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评论者来说,犯这类低级错误,实在令人感到遗憾、非常的遗憾。
=========================================
《“建设性”是嘛玩艺儿?》
《批评是时评的灵魂与生命》
---- 疾急风雷战斗小组政委兼指导员兼组长兼全部组员 “准卫红”
人民铁拳打腐败,哪怕翻天分浮财!!!
永远要求公正与自由—— 因为那是我的,也是你的,更是他(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