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俺是第一次>>『闲情偶寄⊙个人文集』>>『GG's』>>碎片蔓延[icesky_84223]>>爱玲札记(14)

主题:爱玲札记(14)
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byebye(2003-12-24 08:09:24), 站内信件

适逢一年之后再写,翻阅从前十三篇,多有缺漏。张的小说基本上未曾读过,散文也不尽细,多有遗恨。
                                                   题记。



                            张爱玲说电影


《鸦片战争》

这里讲到一部《万世流芳》的电影,主要囊括着林则徐的历史事迹和杜撰的爱情故事。这不免让人想到今日的《珍珠港》,所铺承的大段美国式的谈情说爱。我这年代自然是看不到张所说那部电影,当时名角李香兰的加入,使张认为“影片中“想当然”的爱情故事大概是为安排满映的李香兰的演出而加上去的。”影片喜获成功,遵循剧本式英雄加美女,再有大肆的宣传和名旦登台,想不成功也很难。这和今日电影市场成功运作颇为相似。


电影在视觉上造成影响,最后返还心灵。剧本,编辑,导演,演员若不能与观众有所共鸣,这片子会粗糙些。走爱情剧的老路,张说,“表示出他们认为观众不能明白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的发展。事实上,中国人在过去三十年已习惯看报纸,对林则徐的故事已可接受。”


旧版的珍珠港,很多人对我说起,感觉更紧凑些,丰满在于历史的冲击感。黑白的史实画面是定格的真相。况张的那个年代,她也明白且告戒的说:“中国现在对本身已有有成熟的了解,不再急于把往日的羞辱掩盖起来了。”影片中的有些避讳,就张看来似乎不合时宜了。


张对这部电影,浅尝辄止,有关细节切确而不偏泛。只可惜,我们无法体验这部电影,中的感受用文字传达,还是少了些沉淀。


这是选自《张看》最全面的版面,较之以前,多了插图,是些旧上海的名旦翘楚,中文译本选择八七年。英文原本写于1943年,时值二十三岁。



《秋歌》和《乌云盖月》

两部电影第一次用平民化的演员,《秋歌》是不多见以悲剧收场的青年罗曼史。《乌云盖月》则是一部上乘的喜剧。


听这个名字,到今日会落了俗套。想必人心不是一日一日的纯朴,而是对新鲜感有所感悟。前几年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就类近于这种风格。张爱玲说:“半个世纪前,几乎所有通俗的戏剧小说都是结婚收场的,很多时候还来好几对。”但自从红楼之后,举国似乎都有了悲情的调子,看今日更是如此,有些技巧高的小说,我若入了情节,定会难过好几天。


回到电影,《秋歌》喜剧显得拖沓,新旧情人悲欢离合,似乎是一场游戏。好象不小心踩到了地雷,那人笔下定了个调子,奇怪的就这样曲折了,且与逻辑无关。


看过很多遍一句话:“现实总比小说,电影来的更戏剧,更曲折。

张二十几岁写小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的一生就是莫大的悲剧小说。亲情,爱情,友情可能存在的曲折因素,一一在她的命运上验证。


《封锁》在一九四三年发表之后,张与胡兰成相识了。其文其人都受到影响,“风格较之先前有明显变化,更多采用了“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更加强调人生的苍凉,乃是真正进入成熟时期。”(止庵)


另有胡兰成在《今生今世》章节《民国女子》全面描述张爱玲。“张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爱玲从来不牵愁怨恨,要就是大哭一场。”这才子讲话的口吻虽莫带些负情的悔恨,但你还是看地出他的下作。亦舒用“下作”形容胡兰成,这词很是秒,凡是张迷皆痛恨胡,我虽不是张迷,但有一点与他们一样无奈,了解张除了文章,必是从胡第一手叙述中阅读,所以想想别人新仇旧恨,还是省心吧,就不会那么哽咽了。



胡旧派才子,读起他的文字来很生闷,但有张的“甜腻妩媚”,若能读下去,便有新的境界。

我说着,说着就跑题了。但这与电影还有关系。时下的电影喜欢取蒙太奇的名字,内容又好似印象派的画,背景绚丽,但不知所云。

或许这看不懂的鬼东西就叫做艺术吧!
怎么说呢,拍出来的半生缘,我总觉得差了些什么,看了几集就失了兴趣。尽管画面总比文字直观。

当然赚我眼泪的庸俗电视剧和电影,还是一波波的催产出来。
我比较肤浅的快乐,比较庸俗的享受生活,这点倒是真的,且无须抱怨。


张带来文字的悲剧,并不想竖立我们的阴影。
所以,你可以看她,但不要入迷;你可以爱她,但不要忘了自己是谁。

张爱玲只有一个。你也只有一个。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