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5268989(冷朝·出太阳吧)
整理人: ybjing(2003-11-21 11:31:56), 站内信件
|
翻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贵州很多地名很有意思,就比如贵阳市的辖区里农村就有一些地名带着军事的意味在里面,比如息烽县,有个朋友告诉我是起平熄烽火之意,还有扎佐是驻扎之意,除了省会贵阳、这钟名字在包括安顺-平坝一带更加常见,很多地名都以堡字结尾,比如大堡、小堡子、上堡什么的,基实堡字就是堡垒的意思,贵州这个中国的内陆后方,在历史上就就究蕴藏着多少秘密呢?
走近贵州,屯堡文化就轻轻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身披一袭艳丽的明朝汉族服饰,操着一腔浓郁的江南口音,这并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是我国至今惟一保存着大明遗风的地方。在别处,汉族的文化与生活习俗,早已在历史风雨的持续飘刷中,不断演化蜕变,经与其它文化交融而渐渐淡化了自己的特质。但是,藏匿于喀斯特大山深处的屯堡文化,却一如6个多世纪以前,固守着原有的纯朴和风采,与当今的汉族文化形成鲜明反差。
屯堡人——一种对明代汉族移民群体的特称。据《平坝县志》记载,”屯堡者,屯军驻居之地名也……迨屯制既废,不复再以军字呼此种人。唯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居住地而名之为屯堡人,实则真正之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后裔嗣也”。
《安顺府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当地居民的大量传说及家谱印证了以上记载,说明今天的屯堡人确为明初屯军的后代子孙。屯堡人历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边环境净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屯堡文化源于明朝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朱元璋力逐群雄,一统中原,建立了明王朝。可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还有一位前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踞西南高山之险,仍在负隅顽抗,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亲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率江南将士三十万人出征。取道贵州,西挺云南,三十万父子兵告别家乡,越长江,过洞庭。
梁王败死,云南收复后,明朝为要长久地控制西南,必须稳定贵州,于是命令整修通往云南的各条一道,并在驿道沿线设卫所,派重兵驻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新皇朱棣派顾成为大将,统兵五万屯驻贵州。至今,当你打开贵州地图,沿古驿道一路看去,就会发现许多与军事相关的地名,如镇远(水镇远驿)、平坝(平安之坝)、安顺(安宁顺达)、关岭(险关峻岭)等等,无不打着当年遣汉制夷,驻守屯兵的印记。
这一屯,就让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后代屯了600年。至今安顺境内,以屯、堡、铺、哨、所、驿、关等为名,冠以王、张、雷、郭、单、蔡、吴、鲍、金、刘等姓氏的屯堡比比皆是。
当年这些屯兵亦兵亦民,自己耕田种菜,与从江南家乡迁徙来的家人一起生儿育女,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后调北填南而来的人有工匠、平民和犯官等。不管是征南还是填南而来的这些人,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屯堡人”,屯堡人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经过六百多年来的继承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六百多年来,屯堡人祖祖辈辈在安顺这块土地上耕耘、繁衍和生存,至今已延续了十七、八代,人口约有三十多万。他们带来了较贵州远为先进的江南农耕技术和耕作工具,这对贵州的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他们在西南写就了屯田戍边的辉煌历史,也始终骄傲地保持者明代江南故地地生活习俗。屯堡人在自己地社区内,按固有地方式和传统生活着。屯堡人的聚居地距历代都十分繁华的安顺市和平坝县仅10至20公里左右,然而却经数百年社会变迁不被异化,实在是奇迹,也是难解之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