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03暂存精华】>>【三期】>>天一阁,天一阁

主题:天一阁,天一阁
发信人: flyleaper(一抹闲愁)
整理人: pi__zi(2003-12-06 16:57:23), 站内信件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字的人应该都看过《文化苦旅》,看过文化苦旅的人脑中必有宁波天一阁。如果说秋雨先生文字里的天一阁只是让人对其影象深刻,那么亲临其境天一阁给人的恐怕就是震撼了。

  在我国,天一阁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在世界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为保存其拥有的图书,在风景秀丽的月湖西畔构筑此阁,于是代代相传至今,历时400余载。

  天一阁最初藏书7万余册,跟政府藏书楼相比,7万的数目实在太小,但是如果就因为数目小小看天一阁藏书的价值,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根据天一阁馆志介绍,天一阁藏书有几大特点,孤本多,抄本多,可与其他版本引证的多,明代文献多,碑帖多。到民国初年,天一阁所剩的一万三千多卷藏书中,百分之八十的地方志、科举录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用无价之宝来述说天一阁藏书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所以,从天一阁建成之日起,历代名士都以一进天一阁读书为大慰。

  范钦初建天一阁时,从保护图书的角度出发,不仅书不出阁,连范氏子孙进阁都必须有人数的限制,至于外姓人,那就别做这样的梦了。从明末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被破例邀请登阁后,到解放初期,陆续有十几位历代名士被容许登阁观书研究,具体人我记不大清楚,好象清代的袁枚,近代的郭沫若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二。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部任职的学者郑振铎就没有那么幸运,看记载,他就曾经被天一阁拒之门外。

  国庆大假期间,我就空带家人去了天一阁,早上8点左右从东南门进去,一路看下去,从西大门出来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当年范侍郎修建的天一阁了,解放后政府参与管理,把宁波周围与天一阁一样同属文化瑰宝的建筑和组织移进天一阁,一抹闲愁以职业的眼光初步估计,整个天一阁的建筑面积应该在3万平米左右。芙蓉洲状元楼等外来建筑与天一阁之间配合的天衣无缝。整个天一阁博物馆除了藏书楼等几间二层建筑几乎全部是一层建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木质的,馆内一天24小时有人打扫,纤尘不染。在藏书楼门口,如果借助望远镜,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护栏内范侍郎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国庆的晚上,疲敝的我人在北仑,心系天一,要说如果所有人象范氏后人一样爱护藏书,多一份力量管理天一阁,不仅所有热爱天一阁的人安心,宁波人安心,范氏后人安心,范钦在天有灵,也一定感到安慰了。只是一抹闲愁觉得,天一阁之所以得以完留至今,不仅因为范氏子孝孙贤,天一阁的封闭管理应该功不可没,如今,天一阁对外开放,是否有利于藏书的保留呢。还有,我对政府参与管理实在不想唱什么赞歌,想当年敦煌大量国宝级文献被外贼略走,保存在他们的博物馆完好无损,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家里的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献却腐烂的惨不忍睹。幸运的是,象我一样附庸风雅的人在天一阁周围还不是太多,即使在国庆这样的黄金旅游周,天一阁的游人依旧寥寥无几。游人进入天一阁,没有人给你一个垃圾袋,甚至馆内游览,游人可以抽烟,如果天一阁跟深圳世界之窗一样游人如织,天一阁的安全和卫生实在难以叫人乐观。

  天一阁,天一阁,希望范侍郎在天有灵,保佑天一阁能世代保存下去!  
 



----
 也许我不够酷
     但是我够优秀
也许我不够拽
     但是我够自由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