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slts2(佛山阿佬)
整理人: fslts2(2003-11-09 18:35:59), 站内信件
|
关于词的用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⑴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⑵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⑶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⑷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⑸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⑹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⑺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⑼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⑽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⑾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⑿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⒀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⒁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⑴屋沃。
⑵觉药。
⑶质物锡职缉。
⑷物月曷黠屑叶。
⑸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自清代以来,某些词学家认为,词中有“入派三声”,即入声音转化为平声、上声或去声。但这只是千分之几的极个别的例子,不能视为普遍的规律。一般而言,宜严守入声,不能在词律中引进“入派三声”的近代音韵概念。
在词的字声中,入声同上声和去声合为仄声;在词韵中,入声是单独的一类。这是必须明确的。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大酺》、《兰陵王》、《暗香》、《疏影》、《丹凤吟》、《霓裳中序第一》、《应天长》、《琵琶仙》、《雨霖铃》、《好事近》、《六幺令》、《浪淘沙慢》等调限用入声韵。《满江红》、《贺新郎》、《忆秦娥》、《念奴娇》、《声声慢》等调,虽然可用仄声韵或平声韵,但以用入声韵最能恰当地体现该调的声情。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当然,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