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caozhengyou(2003-11-05 19:38:16), 站内信件
|
大约早晨的时候,才嗅到了秋的味道。落叶大片片的铺满了我所见的地方。起风,风很大,枝桠都朝一边倒去,我一个人抬头望了望明晃晃的落叶间的光斑,有些恍然。昨天辅导员说,冷空气来了,天气要凉了。我是高兴的,秋的况味终于渐进了。现在站在这里,看着倒沟里层层叠叠的落叶,看着忙碌的用黑色塑料袋一袋袋装落叶的大妈大爷们,还有那梧桐树尖顶上享受到光还有些绿的叶,生命不同层次的静态和动态,我变的十分着迷,停顿了好久,竟有些忘却了时光,还在我身边静静的流淌。
早些时候没有课,睡了个回笼觉。但是没有这种习惯的。但为了三四节比较重要的数学课,这点享受生命。省略疲倦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大约上课前半个小时,便又去图书馆逛了逛,看书看的有些快,一时之间,也觉得,这个冬天,其实,看书比起写字来,欲望更加紧迫和突出。
我一般去二楼,文史类的书籍都在那里。逛图书馆,每一次总有新的发现。间或累积起来是一种很大的探索。凡是探索,如同童年的味道一般,捉着迷藏,不自觉,时间也就过去了。
我急急忙忙的找到了张爱玲的《张看》。一个新的读本,里面配了很多插图。还有些出处和附注,帮助阅读。宽阔的本子,虽有些老。但味道,还是像杯老酒,越陈越香。
中午的时候图书馆人很少,有时候偌大的走来走去,只听着到自己裤脚摩擦的声音。蹲下来,一本本的翻阅,合乎胃口的有发现新大陆的欣喜。书都很旧了,有些怕是以前的学生,激动之处涂抹了很多自己的痕迹,另加岁月的考验,变的有些伤痕累累。赫然的最醒目的,永远都是大册大册的鲁迅文集。我没有去翻,想必,其他的作家阅读还是不到家,所以那么艰深的文字,我还是放弃了。同时,我也不那么喜欢杂文。而周氏兄弟却的确是中国近代杂文的顶峰。
看叶兆言写的《杂花生树》,每篇都是中国近代文人的大体简介。其中的恩怨读起来,颇有趣味。
首篇便是讲到的周氏兄弟。鲁迅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看着周作人的作品,两兄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而周作人因为变节,做了汉奸,文学的成就似乎被抹杀了,另一方面鲁迅这座大山,始终屹立在他的面前,他晚年的某些怨恨,颇为不满共产党把鲁迅当作文化界的旗帜,当然他这趋炎附势的文人,解放之后,还是惶恐和违心的写了很多怀念鲁迅的文章。一来对于自己过去行径的惶恐,对新政权的谄媚,二来他的确是研究鲁迅最合适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在图书馆里,有小小的一些册子,散落在角落里,我看到了。莫名有些同情。鲁迅说,中国近代杂文写的最好是周作人。这不是恭维,兄弟失和的事实并不能因为鲁迅这一句话挽回。但,想也是,有些成就,还是需要后来者慢慢评定,历史总会给有所不蒙者一个交代。尽管,可能很漫长。
里面讲到很多人,比如解放后极力吹捧鲁迅,被叶看作类似跳梁小丑的郭沫若,身前却和鲁迅有极大的不和。还有刘半农,因为新学派嘲笑他的文学功底不够,他便一口气去法国攻读了个博士,还学了个生僻的语音学,却在中国内地考察的时候,得了热病,吃了中药,拖延了病情,就这么死了。还有康梁这个鲜明的对比,梁比起康,被叶认为,其实狡诈的多,学问也不能与康相比。
大多说的中肯,也有道理。以1949年为分水岭,一大批作家,包括,张爱玲,沈从文,巴金,钱钟书,茅盾,在叶看来,再也写不出以前的辉煌。新政权的出现,迫使一大批作家,改换自己的文风,迎合革命,而另一些不想趋同的作家,则做起文学以外的工作。比如张则留居到了美国,郁郁而终,晚年变的对媒体有些神经质。沈从文做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整整耗费了十八年的光阴。但国内即使从事美术和服饰工作的人也显少看过这部巨著。胡适奔走到了台湾郁郁不得志,钱钟书写了惶惶巨著《管锥编》。叶说,凭他们的造诣,原本可以把小说的文学成就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惜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繁荣算是彻底像一阵云烟一样,成为了我们称羡的回忆。
这本书里也提到一些旧派的人物。其中很有趣的,是创造社和新青年互相攻击。一些旧派的学社人物,纵观一生,多半是笑料一打,但难以善终也是大数。鲁迅就莫无悲哀的提到过,文人到底是文人,不是救世主,世道还是被暴力洗刷。
鲁迅是少数几个在那个年代能够清楚看到这一点的文人。所以他的口诛笔伐有时候也煎熬着他内心时常隐现的矛盾。
评论文人的书,姑且看看。叶偶尔提到自己的祖父叶圣陶。但是些旧事,不免有些伤情。经历过文革的人,总是能够看清楚那个疯狂的年代,是如何把人,这个有尊严的个体,荼毒成政治操纵的工具。造成的伤害既以存在在那些人身上。但叶以为,很多时候,看看这个时代,俨然可以嗅到文革的嚣张小丑死灰复燃,重现时代。他的不安,其实,一直存在与很多人心里。
这本书,我看完了,就算看过了,还回了图书馆。记忆里点缀的零星感受,成为这个秋天里觉醒的标志。
我想,我还是能够清醒的对有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
有些长我一些的人,对我说,自己已经不再偏激了。不评论谁谁。
可能也是,生活磨去了他们的棱角,使他们变的趋向于认识自己的处境,而不是这个真实的世界。人毕竟是单独的个体,自我的意识占到绝对的统治地位。
但我还是喜欢自己的年少轻狂。
毕竟还是能够说些自己想说的话。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今天悠然的想到,这落叶有时候也是好的。好象沉淀在书里的许多东西。我回想起他们的嬉笑,他们的漫骂,他们的痛哭,他们的爱恨。这渐渐都成为了一个迷,纠缠的太久,历史都受不了,只好彻底掩埋。
只有她们自己内心承受着起,也愿意以后承受这样的孤独和痛。
坚强的人,有坚强的爱。
我们也一样,我们也会坚强。
因为我们会有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