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杂感】>>闲人闲语(20031104)

主题:闲人闲语(20031104)
发信人: netcom2002(不锈钢农民)
整理人: yerk(2003-12-06 23:15:59), 站内信件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时观念,那可就错了。不仅有时间观念,而且有很多极其美妙的格言,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记得我读小学就提倡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其实也没有我们祖先的伟大,照我们祖先的意见,时间本无价,就是有钱也换不来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咱祖先们对时间的认识还是挺深刻的。遗憾的是,这些美妙的教导太多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教育成年人自已的实在是少而又少,能够实行的就更不多了。 难怪乎老外常说中国人传统文是“闲”的文化,没有时间观念。何为“闲”的文化,无所事事,不拿时间当回事之谓也。不过,也不是全闲,唯其闲人不少而已。

中国人好吃,而且一吃就是七、八个钟头,午宴要到三、四点钟,夜宴便是通宵达旦。苏东坡游赤壁,也要边赏天上月,边饮杯中酒,终于吃得一个“杯盘狼籍”,横七竖八而卧,不知东方既白。

中国人好喝,喝就要一醉方休。《水浒》上的英雄好饮,一饮就要大醉;山野英雄,好好酒也罢。然而文人也好酒得很,如魏晋名人,大多好饮,阮籍一醉就是几个月时间,名为饮酒,实为避祸,似可原谅。曹子建风流倜傥,然而大醉之后,虽为军令而不能受,不好用避祸解释。李太白的好饮,“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吾不知太白一生能有几醉何?

中国人好清淡;好琴、棋、书、画;好听戏;好坐茶馆;好搓麻将;好联句;好赏雪;好观花;好鱼中之乐;好斗蟋蟀;好斗鸡;好走狗;好射猎;好串亲访友;好奇闻逸事;雅人好听人说鬼;俗人好抬杠伴嘴;小人好溜须拍马;贵人好大宴宾朋;官僚好装一付虽无所事事却显出万分忙碌的模样;管家好摆一付一人之下百人之上的派头;老人好养画眉;小姐好养鹦鹉;道好士好养鹤;书生好养鹅;小户人家养瘦猫懒狗;大户人家养恶犬刁鹰;总而言之,中国历史虽苦难不尽,中国人却能够闲心无穷。

谨以听戏、茶馆、搓麻将为例,就不知耗费去中国人多少宝贵光阴。听戏并非不好,然而,如旧时代中国人的听戏实在不好。晚七时许开锣,先唱“帽戏”;然后“二出”;然后“中轴”;然后“压轴”;最后“大轴”。一唱就是五、六个钟头,开锣的时候,名演员不唱,“大观”众也不来。剧场里边,稀稀拉拉,乱乱轰轰。吃瓜子的,聊闲片的,落家常的,应有尽有。台上你唱你的,台下他说他的;唱得好时也可能叫上一声,唱出错时偏不能原谅。到了中轴,角儿要上了;台上弦也紧了,台下人也多了。等到“压轴”戏上,名角儿也到了,“大”观众也来了。中国的戏,有些很长,连台本可一连演好几十天,然而,观众也听不烦;非不烦也,实在听戏就是消遣。能有些别的想头,更增加无限情致。当然也有艺术,也有懂行的观众;但是,总的格调却大都是消遣文化。既然是消遣文化,便消磨却多少宝贵的时间。剧场如此,堂会亦然。所以外国人初一次听说中国人的堂会的时候,是会吃一大惊的。因为,堂会不唱则已,一唱就是三天。

坐馆也是一例,老舍的“茶馆”很有名气,对茶馆的变迁有形象介绍。看“茶馆”极有趣味,因为确实写的地道。茶馆就是一个小世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然而,通过茶馆我们也可以得出另一个体会,就是中国人消磨在茶馆的时间实在太多。那些每天要在茶馆坐上小半天的人,就算他是多么伟大的天才,也非成一块“废物”不可。所以鲁迅先生说自已没有天才,不过总是把别人坐咖啡馆的时间用来写作罢了;可谓有感而发。

还有搓麻将,也算得是“国粹”了。搓麻将是阔人的玩艺。因为没有钱恐怕不行,《红楼梦》里面没有写搓 麻将,但写贾母统率一班女将打牌,有声有色。打牌要有一点“彩头”,然而“彩头”不是主要的,如果丢了“彩头”就生气,还要被人笑你没涵养。贾环输了钱就闹脾气,连丫环也撇嘴;贾宝玉不在乎这个,遣娱乐。有人上了瘾,天天离不开这件事情,一日少了就好像没了魂似的。旧时的贵夫人们在这个上面花去的时间可谓多矣。当然,如果和“衙门作风”比较起来,这还都是小节。但仅这些小节,也够消磨意志的了。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爱享乐的民族,这说法不全对的。中国人的享乐常常以宝贵的生命流逝作代价,虽然无所事却能表现得煞有其事,这才是最令人惊叹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