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社区互动>>焦点新闻事件>>第九期热点话题"中国飞天">>【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三)

主题:连载:中国火箭射开宇宙之门(三)
发信人: matmay(风伴流云)
整理人: matmay(2003-10-31 17:55:00), 站内信件
  20世纪40年代,欧洲战场上的连声巨响,让全世界领略了火箭的巨大威力,当时,正在陕北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将这一声声的巨响埋在了心里。1957年,再次来到苏联的毛泽东及随行的元帅、将军们,在莫斯科广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火箭。
  ■全院只有一名火箭专家
  1955年秋天,钱学森和夫人回到祖国,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位于北京海淀区北洼路的北空四二六医院在最短时间内搬走,一群神秘人进驻了这所还弥漫着消毒药水味道的医院大楼。
  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的成立仪式。然而,所有人员,包括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五院的各级干部,只有钱学森在美国搞过火箭,其他人连火箭的模样都没有见过。五院开成立大会的这一天,也成了中国火箭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
  ■照猫画虎仿制P-1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送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第二年夏季的一个夜晚,已进入梦乡的市民还不知道,一台经过伪装的大型拖车正载着一枚庞大的导弹经过北京城区。这不是国庆阅兵预演,而是五院那枚经分解测绘后重又组装起来的P-1导弹,被送往北京航空学院安家落户。
  由于图纸和资料没有同时到达,当务之急就是分解导弹结构,照猫画虎测绘出所有零部件尺寸,供生产部门仿制。
  拆卸导弹并不是件容易事,从弹体、发动机到螺钉、垫圈,都被细心地拆下、包装,做好记号拿去测绘。很快,工厂就加工出一大批零部件,然而等到年底,苏方的资料图纸到达后一对照,所有人都心凉了半截。原来,自制的零部件大部分要返修或成了废品,仿制工作遭遇第一次挫折。
  
  ■逼出来的“东风一号”
  1960年,中国仿制P-2导弹进入最后阶段,中苏意识形态领域大论战开始,赫鲁晓夫下令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并带走了图纸。中国的火箭是逼出来的,就在苏联专家撤走17天后,1960年9月10日,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的导弹,也进入最后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科技肉”支撑导弹研制
  中国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朱维增深情地讲起了艰苦岁月。
  “三年困难时期,许多科技人员把粮食省给孩子,经常有人因营养不良晕倒在现场,而这时正是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研制的关键时刻。身为总理的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各部委及军队领导开会,请求他们在自己有限的食品中再挤出一部分支援实验基地。不知道有多少人再次勒紧裤带,一车车救命的食品送到基地,由于明确规定只分配给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干部一律不许伸手,因此有了后来的科技肉、科技鱼和科技豆之说。”
  
  ■“东风二号”连发成功
  1962年3月初,中国人终于拿出了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
  3月21日9点5分53秒,“东风二号”点火升空,然而却看到了火箭倒栽的景象。事后发现,原来是为增加携带重量而减轻火箭自身结构重量导致了箭体发软,同时,单纯加大发动机推力造成压力冲破弹管。
  两年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
 长征号火箭划时代诞生
  然而多次实验中,技术人员发现原先制定的计划与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差距太大,难以实现。于是中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计划缩小了规模,改为研制小型号的TH-7型火箭。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黄浦江边芦苇荡中那个看似用自来水管焊接而成的发射架上,TH-7首次飞上蓝天。
  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并为其命名为“长征号”。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一号”火箭研制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
  不久后,我国第一颗卫星正式发射时间被确定下来。1970年4月1日,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4月24日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已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一颗“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确送入轨道。
  “长征二号”首发受挫
  1974年9月8日,中国的“长征二号”火箭和第一颗遥感卫星完成总装测试,运往酒泉,此前“长征一号”的次次顺利让人们毫不怀疑这枚新型火箭也将会一飞冲天。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人们在发射场上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情景: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发射时的巨大震动中折断,爆炸的烈焰将中国的第一颗遥感卫星化为灰烬。
  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再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次火箭不负众望,卫星准确入轨并正常工作。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原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
  通讯卫星让世界就在眼前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又开始策划“东方红二号”卫星通讯工程。这时的“东方红二号”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
  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遗憾的是,在400多千米的高空第三级氢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出现故障,卫星最终未能进入36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在专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了。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在控制台前紧张了8天8夜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转自北京娱乐信报


----
为中国人载人上太空成功喝彩中国飞天

 马 五 湖 四 海,
 剑 谁 与 争 锋。
 社 谈 笑 论 道,
 策 运 筹 帷 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