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tmay(风伴流云)
整理人: matmay(2003-10-31 17:55:00), 站内信件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航天工业的几十万人马的生活费用和研制试验经费,一直全都靠国家专用款支撑,但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要断了“皇粮”。当时为出路而冥思苦想的领导者意识到,这支队伍要生存下去,一方面要让中国的火箭寻求到更大的用武之地,与世界产生广泛的技术交流,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外商业发射,创造经济效益,解决几十万科技人员的柴米油盐问题。所以走出国门,开发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是当时中国航天工业改革中的一条最有希望的路。
初做火箭生意像个体户
中国航天部门的对外交流最早开始于1977年9月,当时中国航天技术代表团首次访问欧洲,赴法国进行了空间技术考察。1978年8月和11月,航天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和美国国家航天局。从此长期与西方各国在航天方面几乎隔绝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善。
1983年,航天部门在体制转轨中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国火箭对外发射服务的长城公司。任中国长城公司驻美国办事处主任的是黄作义,许多美国人就是通过他了解了过去印象中只会做餐具的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
黄作义称:“做火箭生意,不是摆小摊的买卖。由于中国的专家、教授们刚刚开始涉足世界商业发射市场,既无关系,又没资本,靠的仅是几张火箭草图和嘴皮子,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很不踏实,总有点个体户的感觉。”
初登国际舞台便展锋芒
1982年,一个只有4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不露声色地出现在了日内瓦国际空间商业会议上。当轮到中国代表发言时,代表团团长陈寿椿走上讲台,抛出的讲话题目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发射服务的可能性》,会场上一下骚动起来。因为当时在世界上有能力敢想此事的只有美国、法国、苏联和日本。中国人的打算,无疑意味着商场上一个潜在威胁对手的出现。更让与会者哗然的是中国人打出的将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服务的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服务价格低15%。
法国一家报纸第二天就在醒目位置登出一则消息:《羽毛未丰的中国航天技术要参加国际竞争》。
“小买卖”也令同行紧张
三个月后的10月27日,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以答新华社记者问的形式,正式对外宣布: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以优惠价格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并负责培训技术人员。而且,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愿意以国际市场优惠价格,为要求发射卫星的外商承担经济保险。
这是中国的航天技术对外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国家级正式承诺。
1985年,当中国一开始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时,立刻引起了美国的反应。美国使馆科技处、武官处多次找到当时航天部外事司交涉,意图阻止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但中国人说自己做的是“小买卖”,只是对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一个补充。按当时航天部领导的话说,不过是想出去“找几个零花钱”,国外同行们大可不必那么紧张。
大规模推销长征系列火箭
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震惊世界的“挑战者”号事件后,麦道公司的德尔它火箭由于过早熄火而自毁。5月,已经赢得世界半数以上卫星发射合作的欧洲空间局阿里安火箭发生惨败。
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出现在国际市场上。
1986年的3月至4月期间,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活动,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24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中标1颗,是一颗瑞典卫星。
1984年到1986年的两年多时间里,美国和法国的火箭竟有10次失败。因此,1986年2月1日成功发射了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的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长二捆”应运而生
1986年,中国航天人又捕捉到一个信息,就是这个信息,让日后的中国航天工业来了一次动员全国力量的大会战。
这条信息是当时航天技术先进的一些国家为提高卫星的有效率正在研制推出新一代大容量、长寿命、多功能、约3吨重的卫星。据此专家们预测,90年代将出现世界卫星换代的高峰。
于是,一种新型火箭——“长二捆”的构思萌生出来了。“长二捆”的专业名称叫“长征二号E型”,是在主火箭的箭身周围捆绑4个助推火箭而成,如同5个车头同时拉动一列火车,自然力大无比。
当时中国专家拿在手中的这张简陋的草图,至多只能让对方看到一个粗略的想法。但他们就是拿着这样的构想草图开始了四处“游说”,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恰这时正值美国休斯公司也在推销其新研制的休斯601型卫星。中国继第一次被退回后又第二次向美国休斯公司发了一份关于“长二捆”火箭发射其卫星的非常规范的建议书。这次休斯公司很快便寄来了希望马上开始合同谈判的邀请函。
中国人形容一件事情不着边际,常用“连影还没有”这句话,而这次真是“连影还没有”的长二捆火箭却要承揽第一宗大买卖——用“长二捆”敲定发射澳大利亚的卫星。
航天市场迎来中国人
1988年10月31日早晨,一夜未眠的中方主谈判代表黄作义一行又来到休斯公司的谈判室里。
经过艰难的条件商讨,1988年11月1日上午9时,在休斯公司总部大楼第二层会议室里,长城公司与休斯公司举行了正式的合同签字仪式。前后历时近5年的谈判终于有了满意的结局,让昨天还是对手的宾主双方尽展欢颜。
但这时的中国人的笑脸背后,却埋伏着深深的忧虑。从中美双方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合同上的那时起,一把危险的商业利剑已经悬在了中国航天人的头上。
合同中明文规定:第一,中国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保证“长二捆”火箭有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在任何时候,只要美方认为中方不能发射或没有充分论据证明自己能够按时发射,美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获得赔款100万美元。第二,美方将在1990年4月前后,对中方的运载火箭、发射场等发射服务设施进行一次严格的评审。第三,“长二捆”火箭在发射中如果有两次失败,同样罚款。
而签了合同的中国航天人,没有火箭,没有发射场,没有与之配套的许许多多的工程设施,甚至连发射塔的设计图纸都还没有!更为严峻的是,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到火箭发射,只剩20个月了!而要研制一枚这样大的火箭,像美国那样好的条件,至少也要3年!
---- 为中国人载人上太空成功喝彩中国飞天
纵 马 五 湖 四 海,
横 剑 谁 与 争 锋。
三 社 谈 笑 论 道,
国 策 运 筹 帷 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