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tmay(风伴流云)
整理人: matmay(2003-10-31 17:55:00), 站内信件
|
1992年,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刚好500周年。而中国的火箭在这一年发射了3颗国外客户的卫星。这一年也正是第44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并宣布的国际空间年。然而此时的中国航天人并没有料到,就在人类第一次庆祝未来空间时代到来的盛事时,他们却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历程。
美方提出“最后通牒”
当中国航天技术1985年宣布走出国界时,引起了友邦的诧异。当中国火箭专家揣着新型火箭的图纸,满大街寻找可能的火箭客户时,休斯卫星公司也在推销其新研制的休斯601型卫星,双方共同的利益把中美两家航天部门捆绑在了一起。
1988年9月,澳大利亚卫星通信公司和美国休斯公司组成一个联合代表团前来中国。休斯公司专门聘请了美国航天界德高望重的火箭专家、76岁的史密斯先生,作为评估中国火箭计划的总顾问。史密斯对中国人20个月研制出新型火箭的计划泼了一瓢冷水。为此,双方在合同中规定,“长二捆”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之前进行一次成功的试验飞行,否则,用户有权终止合同,选择别的运载火箭。这就意味着,这种新型火箭必须在20个月内研制出来,并且发射成功。
6年的工作180天完成
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的方案最终得到了“准生证”。但这时的航天人才发现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没钱。想尽各种办法后,航天人决定向银行贷款!但等这些基本条件具备时,离合同规定的第一次试验发射时间只剩18个月了!就是说设计部门要在100天内解决火箭捆绑连接等20项技术难题;要在400天里设计生产出5000多套特殊工装,生产出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要在180天内做完大小300多项地面试验。而按常规,完成这些任务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为此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按行话叫“并联法”,老百姓说是“遍地开花”。如给出一些初步的条件,设计员就设计图纸,这边设计时,工厂就开始准备生产,工厂在准备时,试验场地就在准备试验了。
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另一难题又接踵而来。难点就在“捆绑”二字上,这一项就是20个技术难题。对于同时推动火箭在空中飞行的发动机组合,其中有一点力量的不平衡,都会造成火箭在空中翻跟头的悲惨结局。从1989年1月起,研制“长二捆”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全国迅速展开,几乎半个中国都在为之兴师动众。
老工人在抢险中牺牲
18个月后,卫星发射场在人们眼前显出了魔术般的变化——昔日碎石遍地的山坳里耸立起高达97米的发射塔架。这枚型号为CZ-2E的中国火箭家族里的新成员简称“长二捆”,是一枚大型两级捆绑式运载火箭。全箭起飞质量460吨,全长49.7米,最大直径达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在其一级外部捆绑有四个直径为2.25米、高为15米的助推器,使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5吨,是个名副其实的重型火箭。立在发射架上的“长二捆”随即准备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对此时的中国航天人来说,机会只有一次。
发射日期变了好几次,7月13日上午,抢险队的魏文举、陆阿宏两位老工人戴着防毒面具,钻进火箭的尾舱,但当他们进入到舱内,就感觉舱内弥漫着推进剂散发出的毒气,先后有23人中毒被送入医院抢救,其中有5人被医院连续发出了病危通知。老工人魏文举由于中毒严重,经抢救无效后牺牲。来自工作、社会、事故、灾难、信誉、责任等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压到了航天人的头上。
1990年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点40分,魏文举牺牲的第三天,中国第一枚捆绑式大型运载火箭,终于进入了发射程序。但由于装在火箭第二级电路中一根插座的连线错误,未能将模拟的“澳星”送入预定椭圆轨道。
同年9月19日,“澳星”公司与休斯公司联合组成的18人代表团来到中国,终于写下了“满意”二字。于是,中美澳三方决定:1992年2月4日,在西昌发射真正的“澳星”!至此,中国的新型火箭才算真正领到了发射“澳星”的许可证。 1992年3月22日,本该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重大里程碑,因为中国新研制的捆绑式火箭要第一次运送美国的新型卫星奔赴太空。下午6时,在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都出现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实况,距发射场6公里的指挥控制大厅也座无虚席。
当“5分钟准备”的口令过后,休斯公司发射服务采购部主任帕金斯,向中方指挥员做了个很潇洒的手势,说:“我们奋斗了4年,现在只剩最后4分钟!”
6时40分,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的却是火箭点火而长坐不起的画面。
从火箭点火到紧急关机,只有7秒!这7秒钟,把在场所有的人和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当人们逐渐从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呆滞状态下清醒,很快意识到火箭已出现紧急故障,发射遭受挫折。
指挥大厅里,一片肃静。随后,长城工业公司总经理唐津安,以低沉的语调,宣布此次发射受挫。
当急得什么也顾不上的发射场官兵扑上前去,试图重新装上发射台固定火箭的4个防护拉杆时,眼前的情景却将他们惊得目瞪口呆:除1个还可以穿进螺栓连着火箭外,其余3个全都变形失去了作用。50米高、460多吨重并已移出原有位置2厘米多的火箭,头部顶着近8吨重的“澳星”,正摇摇晃晃。显然,如果紧急关机再晚一秒,甚至哪怕半秒,火箭和“澳星”甚至整个发射场就会化为一片火海!
次日凌晨6点钟,抢险队接到了上塔指令。在燃料没泄出的情况下,终于把卫星给摘下来了。
3月28日,夕阳下。“长二捆”箭体从发射塔上徐徐吊下。在场的人们一言不发,行着注目礼。
故障分析审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这次“长二捆”火箭发射未能成功的原因是助推器点火后,一、二号助推器发动机氧化剂副系统断流阀门电爆管误爆,致使发动机关机。而引起电爆管误爆的正是程序配电器内的那点铝质多余物。
至于这点铝屑的来源,专家们认定极有可能是生产厂的工人,在最后拧紧配电器的铝质外壳固定螺丝时带下去的。这个小小的铝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造成这场事故:首先它必须正好碰上配电器里10个触点中电流最大的第四触点,其次它必须在弹簧片动作的瞬间接触接点。这概率极小,但却实实在在导致了发射受挫。
自从3月22日“长二捆”发射失败后,位于北京南苑的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很少听到笑声。他们必须要为那根只有0.15毫克的铝丝付出高额代价。然而,这次属于他们的时间,只有100天!从1992年3月22日到6月30日,无任何价钱可谈,必须重新造出一枚“长二捆”火箭!
3月24日,航天部确定了下一枚火箭的研制计划。排下了不容置疑的时间表:5月配齐零部件,6月装配出厂,8月发射。
6月30日,一列载有新的“长二捆”火箭和试验队的专列终于如期从北京出发了。有人讲,这枚火箭不是干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7月4日晚9时40分,专列经五天五夜的长途奔波,抵达西昌漫水湾车站。
1992年8月11日下午,中方发射指挥部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焦点是:是14日还是15日发射?到时会不会出现风、雨、雷电等自然干扰因素?
当时有关部门已作出决定,这次“澳星”发射只向国外直播,国内不再直播。但以中央电视台和部分航天专家为主要求继续直播。一方面为“洗雪”上次蒙受的“耻辱”,另一方面为让全国人民看到历史真实的画卷,于是,早已严阵以待的中央电视台直播组当晚火速赶到西昌,连夜开始准备。
8月14日清晨,离发射还有一个多小时,所有仪器都显示各个系统的程序全部正常。这时更令人惊喜的是,坏天气此刻也变得正常起来!
1992年8月14日7时整,号称“神秘峡谷”的西昌卫星发射场和“长二捆”火箭又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长二捆”这次终于不负众望,顺利将美国休斯通信公司制造的重达7.6吨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澳星B1送入了预定轨道。
星箭分离后14分钟,数据表明,火箭发射远地点只误差四公里,远远低于允许误差范围。这成为了休斯公司卫星历次发射中精度最高的一次,同时也打破了先前中国人自己创下的亚星入轨精度的世界纪录。
---- 为中国人载人上太空成功喝彩中国飞天
纵 马 五 湖 四 海,
横 剑 谁 与 争 锋。
三 社 谈 笑 论 道,
国 策 运 筹 帷 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