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nbird(淡泊鸟)
整理人: swataoren(2003-10-25 05:13:40), 站内信件
|
与对联的渊源得从幼时说起,经历与大多联友们相似。父辈们喜好文学,教些唐诗宋词来背,闲时对个对子,说两句绕口令,那时也不甚懂得,只是觉得好玩。每每过年时,家家是必挂上春联的,称之为“掌对”,我们则在一旁摇头晃脑的诵读那几个字,然后就欢天喜地去讨“利市”了。及至后来上了学,对文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时,才知这对联虽了了几字,却奥妙无穷,趣味多多的。对联是属于易学难精,尤如围棋,桥牌。看似简单,上手极易,实质“佳对偶作,妙联天成”。君不见举凡古今名家,穷其一生留下的佳作也乏善可陈?是以言及作文对联,想说的很多,却又无从下笔。对联于我是一种爱好,水平乏乏,实在不敢轻言妄论的。在这只谈谈个人的体会吧。
对联的趣味实在太多,摘一段介绍来看“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论其历史,源远而流长,萌芽于唐前,兴起于唐宋,发展于明清,繁荣于近代,普及于当代;论其对象,广泛而庞杂,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文人书生、平民百姓,无不喜之好之;论其内容,博大而恢宏,恭贺悼挽、抒情言志、应答唱和、结社交友、花前月下、晨起饭后,均可书一联以记之;论其种类,弥繁而多样,名胜联清新雅丽,题赠联情真意切,工巧联魅力无穷,实用联喜闻乐见,种类之多,真可谓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论其文采,绚丽而多姿,典雅如诗词,精美如妙文,通俗如俚曲,时文时尚,美仑美涣;论其手法,千变而万化,或长或短,或雅或俗,或依格律,或用典故,或集句,或翻新,随心所欲,因缘而发。”
如果对联是一道佳肴,色香味俱全,自有美食家来著书评说。我这里只取一味来尝-----“作对”。没错,作对,此处是双关,一对,联句对仗工整;二对,争锋作对。
其一对,联句对仗工整。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随着发展,打破格律的联时有,就平仄与意境敦轻敦重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不再赘述。我于此道也不甚精,一是因为小学拼音没学好,二是因为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之类也没记牢。就个人体会,字数讲相等,句法讲对称容易做到;词语讲对仗。有些诗词基础也不难;字音讲平仄,特别是古韵,愿意习之的人不多,有些难度。而我出联应对时常是随兴而为,意境为先,不免要走调的。这就如光顾了漂亮,却没理衣服的大小尺寸,有些出洋相了;而某些只顾节律无趣的对,则如一个着了合身长袍的人,走在现今大街上甚是别扭的。
所以,虽不用强求格律,但没有规则的游戏也是不好玩的,那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了。最好在一定规则指导下,游戏玩得尽兴,玩出意趣,品味来。
其二对,争锋作对。是指其中况味了,当然是在一定规则下的友好游戏了,旨在切磋“文”艺。对联对语言文字的机巧运用,奥妙所在上段的介绍已大抵说了。用得妙时,巧时,常让人回味不已,击节赞叹。而形式上多是一出一对(也有自成联的),出对者有随意即兴,悠然得意,有匠心存考,埋了“地雷”的;应对者有锦上添花,喻意深远,有落井下石,糟糕了联的。出的,对的都好,皆大欢喜,一起欣赏品味。出的好,对的不好,或者反之,则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直争得面红而赤,甚而反目成仇,互不相让。出得绝,对不出的,则有些寂寞高处无对手的自豪感了。
这好似围棋,纵横框框(程式和规律),各拿一把黑白棋子(文字),每一盘棋均不可预知战况结局如何,只根据对手灵活应对,下得妙时,心中窃喜;下得臭时,摇头叹气;遇上僵局,苦思冥想,穷经皓首。棋鼓相当时,惺惺相惜;技不如人时,佩服潜学;技高一筹时,寂寞高手。下起快棋时(网际临屏作对),更见“对”味,不光是内功极好,而且要眼明手快。
又似那武林比试,各学武艺在身,施展一番。十八般武器各执一样,见招拆招。有猛虎下山,开门见山的;有貌似平常,暗度陈仓的;有彬彬有礼,友谊第一的;有祭出本门绝技,誓弑对手的。平常些的,硬碰硬,蛮力对蛮力;技高些的,耍些手段,轻松腾挪;最是那高手,有招胜无招,谈笑风生家常俚语间已然胜出。
总之,对联其乐无穷,好者自知,乐之不疲,甚者废寝忘食。这道菜味道太多,一时半会尝不尽,还是留待你自个慢慢品味吧。说了半天对联,不见一幅。哈哈,品佳肴前,先上两道茶吧。第一道:“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联,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从任何一字起读皆能成句:不可一日无此君、可一日无此君不、一日无此君不可、日无此君不可一、无此君不可一日、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此。还有一道:“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倒过来读则成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 小吧名叫“来这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