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有感而发>>我心目中的张爱玲

主题:我心目中的张爱玲
发信人: chocho.1(暗夜紫)
整理人: ft.858(2004-01-13 17:05:36), 站内信件


与人讨论,最喜欢讨论的就是张爱玲。或老是仗着读过她
所有的作品,又仗着自己的些小儿心性。因此见楼下道起
她,忍不住翻出从前稍写的东西修改一番,拿来讨论。

当初喜欢张瑛没什么原因,也许是那种在黑夜里银蓝的月
色下有一种保持向上的姿态。  
 
很多人喜欢她,无非来自她的名气与颓废。而我却喜欢上
她的灵性,包括为人的灵性与写作的灵性。

先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写《传奇》的传奇女子。

张爱玲。衣着独特对于色彩有自己的敏感。原名张瑛。爱
玲是英文的译名。是母亲仓促带她报名时,胡乱用的一个
名字。她三岁的时候便在一个满清遗老面前吟着“商女不
知亡国恨,阁江尤唱后庭花”弄得人家泪流满面。她从小
抓周的时候,抓的是“钱”,长大以后将钱也分得很清楚,
即使与最好的朋友和姑姑也是AA制,从不拖欠。她只有几
个朋友,文坛上是苏青,胡适,生活中仅是姑姑与印度姑
娘炎樱,她喜欢自己设计衣服,喜欢《二马》,冰激凌,
电影。在香港读大学的三年,她见到了生与死,战争。她
一直向往留学,可惜父亲不支持,她从小生活着鸦片的味
道里,她,也是生活白痴,她不知道与人相处,词汇很笨
拙,不知道补袜子,做饭。。。  

她是大小姐,所以从小有许多怪习气。她有个弟弟,很是
漂亮。她七岁开始写小说,写的是一个家庭伦理剧,姑嫂
相残的故事。她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父亲是一个保守派,
母亲是一个开放自由靓丽的女子。由此也带来了双方的差
异。她是较喜欢母亲的。所以后来也会在一次与父亲,后
母的口角中,被父亲囚禁了半年有余,即使生病也只能干
干的呆着。她的家庭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伤害与阴影。她
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是胡兰成,大她大概15岁,
一个汪精卫政府下的秘书,有才,汉奸,人尽可妇(我的
评价),也由于他的伤害,张一度停笔。第二任丈夫是一
位大她30岁的著名编剧---美国的赖雅。她一直伺候她终
老。此后她一直居住美国,从事翻译或者偶尔写写文章,
再也不与人来往,一人至死。  


她除了一生最爱的小说是《红楼梦》,说平生最大的愿望
是能够坐上时光器跑进曹雪芹的时代去抢救出百回本的《
红楼梦》。又花十年时间考证《红楼梦》,写出《红楼梦
厣》,纯是因为热爱的缘故。如果把张爱玲的一生以1963
年为中线,那么张爱玲把她的前半生交给了小说,把她的
后半生交给了《红楼梦》。   
     
张爱玲自己在《红楼梦厣》里评价诸女子,黛玉是被聪明
误,损害了健康。宝钗是被博学误,哪个男人忍受得了知
识齐备的女子?   

有时回想这话,不禁几分悲凉。想起与她惺惺相惜的上海
苏青。她们二人遭受的不也是“聪明误”与“博学误”的
日子么?张瑛因聪明而被自己耽误,看透了一切却又不肯
妥协,因为一生凄苦;苏青因着博学误,才被丈夫不容,
最后成为了独立女性,张瑛这些话,竟又这么切合。

说回来喜欢张瑛。主要是因为她的灵性。都说喜欢她,莫
非是个小资。小资我倒是谈不上。而且也不喜欢。并且以
为,把张爱玲当小资的小资们都太庸俗和肤浅,只是知道
张瑛的几个名句与故事情节,却没了解到实质……而在那
里附庸风雅。实在好笑得紧。
  
张爱玲的身平简介,我都尽我所知道的写在以前的一套论
“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与《红楼梦》”里了。并将所有的重
大事件和我觉得有意义的事都总结了进去。

这里不妨说说她的经典之作……张瑛的好作品有很多。最
受评论界好评的莫过于《怨女》,又名《金锁记》。当时
傅雷虽然公开批判她的小儿女态,但对这部作品仍是赞不
绝口的。

而一般观众欣赏的都是  
《十八春》也就是《半生缘》---黎明,葛优曾经电影演过。  
《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很出名的---赵文宣演过这部电影。

张爱玲的东西都是凄凉而绝美的。去看她的作品的电影,无
论是什么导演和演员,拍出来的效果都是同一种风格,都是
同一种雨后阴沉的却又明媚的感觉。她的张式风格独一无二。
也许就是因为喜欢凄凉的意味,才会使得我耐心去慢慢的咀
嚼与欣赏她的美。  

只是以前我看她的电影时候,还没看过她的文学作品。但是
也完全感觉到了那种美感。只是不深刻。如今如果再叫我去
看的话,相信我会更懂得品位那种味道。  

她的深刻与老陈很多时候超呼了人的想象。象《沉香屑第一
香炉》《沉香屑第二香炉》都是她十几岁的作品,那种老道,
那种深刻,很让人震惊与骇然。因此才说,她是天才女子。
  
给她影响最大的,是前夫胡兰成。在离婚后,她几乎再未写
过与写出过什么小说,一心钻研研究。可能当初胡兰成也没
想到过会那么容易追到这个看似冷漠其实热情的才女。或许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才女最后的归宿总是“乐死胆大的,悔
死胆小的”。

很记得曾经一位外国学者来上海,被邀在一大学讲演,有人
问他上海之行的主旨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来寻找张爱玲
的上海!”每个字都及地有声,想想吧,这是一种怎样的信
仰!”
  
如果是我,我也会的,无论是徐志摩的上海,还是苏青的上
海,傅雷的上海,还是鲁迅的上海,丁玲的上海,还是郭沫
若的上海……都不曾令我渴望。  

如果可以,我想去看看张爱玲的上海。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