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ocho.1(暗夜紫)
整理人: ft.858(2004-01-13 17:05:24), 站内信件
|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这是苏轼笔下的公谨。源于陈寿笔下的《三国志》。
在我的心中,公谨,一直是面冠如玉, 风流儒雅,多才多艺,又胸怀韬略, 屡建其功,不仅是位美少年,又是位杰出的将领。
虽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小说的经典之作如《红楼梦》《金瓶梅》等,作者文风明确,主要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往往都可以让读者用简单一个词形容,例如曹操之奸诈,潘六儿其放荡,宝钗之大体,王熙凤之泼辣,云长之义勇……
而公谨在《三国演义》 中的形象该当如何?我看则当引用淮茗先生的话,公谨象是《镜花缘》中的两面国居民, 既是英雄,又是小丑。他一会儿风流倜傥,从容不迫,善待老将程普,妥善处理将帅矛盾,被吴主委以军国大任;一会儿目光短浅,脾气暴躁,被卧龙先生气死;一会儿临阵不乱,指挥若定,智斗蒋干,巧设苦肉计,令部下佩服不已;一会儿又出尽馊主义,玩出“陪了夫人又折兵”的把戏,被诸葛一一识破,玩弄在鼓掌之间;他一下子举荐闲才,让鲁肃替代自己,胸襟宽广;一下子心胸狭隘,一心和诸葛过不去,必除之而后快,甚至在孟德君压境的关键时刻,置东吴安危而不顾,想以投降曹操的方式灭逐个,辛苦鲁肃及时劝阻。。。。。
好生生一个公谨,居然如此反复无常,看来看去,似乎有点眉头了。在处理东吴内部事物或者对战曹公时他往往精神矍铄,神勇无比,游刃有余,一幅英雄少年的摸样;但一旦与刘备老儿交锋,特别是与三步一计的诸葛对峙时,便风采尽失,其蠢无比,屡受挫折,成了一位结局可悲的弱质。宽容与狭隘,睿智与愚蠢,远谋与近视,从容与暴躁,就这样奇怪的组合在他身上。可以说,他是典型的双重人格。
公谨,是维持三国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保证了曹操不会过分强大,刘备不会过分弱小,更象是衬托诸葛的丑儿,如同福尔摩斯里的华生,往往以张口结舌状来衬托主人公的神勇。有了公谨的形象牺牲……君不见,苏轼笔下的公谨除了“小乔初嫁”留着,其他的都转到逐个身上,使的诸葛卧龙这样一个为蜀国鞠躬尽瘁的忠臣大放异彩,他舌战群儒,他巧借东风(只有他才能祭得到东风),他草船借箭,他死后遗锦囊吓司马,抢走了公谨在赤壁战中的所有功劳,还要逼死他,说什么“既生瑜何生亮”的话。这样,主要人物要么就是输也输的一片光芒,的正派蜀;要么就是反面任务曹操的如何之奸如何之诈。而周郎则是个牺牲品,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他在蜀国需要的时候光派琉璃,何等神勇;在不需要时乃无能小儿,何等萎谢。
只要不和诸葛一同出场,他的形象十分高大。如果将诸葛亮缺席的事件归以总结,又成了一个胸怀伟大,足智多谋的美少年。人格的分裂之大,精神的问题之深,曾让我实气结。
这样一位英雄少年竟伦为昭显他人辉煌的次要角色,这实在值得反思。这,细看而来,却与东吴一方在《三国》中的整体地位有关。在这小说中,拥汉反曹是主线,
这一对二的结构对立与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形成了极大反差,使得东吴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场面,他既不是作者正面表现极力歌颂的汉家后裔,也不是作者反面表现,极力鞭笞的篡权贼子,可以说是处在善恶,正邪,美丑间,而游弋不定,不段的赶场衬人……遇到形象高大的刘备一方,东吴便只是猥劣委琐的反方,即使占了上风也为人不齿;当遇到严加针砭的曹方,倒是有些亮色……这样一来,主要人物到是角色分明,而他,公谨,和他手下的鲁肃等人,都成了神经质儿……呜呼哀哉。
想这只是本小说,只为说尽天下群雄,正理道义。而我如此较劲,也无为其他,只为公谨担忧,只可怜了他的形象……一代冠玉却如此不堪,
呜呼哀哉。
----
寺残谁失火,僧老自悲秋。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