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生活道路>>走在诗与真之间

主题:走在诗与真之间
发信人: mumudong()
整理人: tu__tu(2003-10-22 01:40:27), 站内信件
走在诗与真之间
               ——20年大学校园热点之回顾与思考
                        
  大学校园里永远生活着一群真诚而热血的公民,他们以自己无遮无拦的求真

的目光聚焦成繁星般灿烂的校园热点.回顾20年大学校园热点,一群群年轻激情辉

斥方酋的丰满形象跃然纸上.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共和国改革开放的环境变化思想变

迁。
  78年至80年:改革春风在中国校园吹起“自学热”,“伤痕文学热”也吹起了

“邓丽君热”。清华大学学生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成为当时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80-82年:让保罗·萨特的去世,第一次使存在主义在校园中占据一席

之地。同时校园中开始出现留长发,穿喇叭裤的前卫青年。而在《中国青年》杂

志上一篇署名为潘晓的就“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信,更是一石激起

千层浪。此时,中共中央号召人民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全国上下齐穿一件蓝衣,齐喊一个口号,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存在即合理”

观念在当时的“天之骄子”成了思想解放的依据,个性追求初现端倪。
  82-84年:第四军医大学三年级学生为挽救一名落入粪池的老农而献出

年轻的生命,一时间引发“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大讨论。以顾诚,舒婷为代表

的朦胧诗被大学生推崇,诗社,社团风行校园。张海迪这位与命运不屈抗卑的女

青年成为共和国英模长廊中的又一个闪光的名字。
  84-86年:35周年国庆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

的横幅,大学生“社团热”席卷校园。
  86-88年:“《河殇》热”,“东欧,前苏联政体讨论热”,尼采的“

上帝死了”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同时挂在大学生嘴边的还有崔健的《一无所有

》,李燕杰,曲啸等青年政治思想工作者的演讲同样让大学生热血沸腾。
  88-90年:“校园经商热”、“自费留学热”、“宗教热”、“周易热

”此起彼伏,改革开放后最为严重的一场政治风波爆发。“寻找毛泽东热”则成

为新一轮价值求解的标志,带不同动机的不同对象从毛泽东得到不同的东西,“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真的好无奈!”。
  90-92年:被认为是清纯,绮丽而又充满哲理的汪国真的诗博得大学生

广泛青睐,全国500多万大中学生开展以义演,义卖,义务劳动及募捐为主要

内容的“责任与奉献行动日”活动。
  92-94年:中国经济“提速”,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该“上山”

(钻研学业),还是“下海”(赚钱)引起广泛讨论,腐败成为青年最痛恨的社

会现象,引发党的信仰危机,入党积极分子遭嘲笑,“狮城舌战”又掀起大学生

辩论热潮。
  94-96年:“外语热”、“辅修热”、“考研热”齐头并进,高校收费

试点,让不少贫寒子弟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悲喜交加。
  96-98年:网虫爬满校园,BP机在大学生腰间落户,就“考研”进入

白热化……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科学技术是第一技术生产力。”说这两

句话的人相距几千年。我们却用十几年的短短时间完成了这个跨越,跨越得太快

,必然产生迷惘,大学校园里学习趋近功利性,就业方向是决定原因。物质生活

的飞速发展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又是相对的滞后,大学生

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这固然跟自己的准备状态和对自我与他人的评价水平有关

,但这些归根结底应从教育本身找原因。
  无论清醒与否,大学生用诗人般的激情与外面丑恶的社会现象相抗衡,从幼

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大学生的足迹,凝成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画面中凝

重的一笔.



--
※ 修改:.mumudong 于 Sep  5 23:39:36 修改本文.[FROM: 202.103.138.134]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38.13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