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tersgeorge()
整理人: tu__tu(2003-10-22 01:20:34), 站内信件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fall 讨论区 】 【 原文由 mzhai 所发表 】 我被生活的面目惊呆了!
今天 TVB PEARL 播出一部影片Immortal Beloved(译作《不朽真爱》),讲 的是贝多芬的故事:在宫廷贵族中,贝多芬有许多红颜知己。一个曾与他交合的 美丽的乡间女子愿以身相许,他粗暴的拒绝了。那女子后来成为他的弟妇,生了 一个儿子。他却妒忌弟弟的快乐,当众侮辱弟妇是人尽可夫的荡妇。弟弟死后, 他以弟妇行为不检为由,取得了侄子的监护权,残酷地剥夺了一个母亲的权利。 他们一生为敌。弟妇后来回忆这位大师:“我因为《欢乐颂》而原谅了他…他探 知了每个人的心中所想,对这样一个人,我无法恨他。”贝多芬临终前,请人找 来了弟妇,头发苍白的天才签署了交还监护权于生母的文件,颤抖的递给她一张 乐谱,标题写着——“非如此不可?”,弟妇平静的在下面写道:“非如此不可 !”他温柔而无比留恋的望着她,他爱她。
一种宿命的悲哀重重的击中了我。我所热爱的、充满了无数假设和希望的生 活,突然以她的必然的矛盾、无法避免的现实,宿命地摆在眼前。一些本应达成 的梦想,却终差一步,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或许只须一个决断、一个动作、一 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可命运偏偏会在犹豫的刹那间转身,让你一生陷入缠绵不 尽的隐痛。贝多芬与他的弟妇,一生的苦闷、伤痛甚至羞辱,竟是缘于一场错过 的爱!谜底渐渐的揭开,那一曲曲动人的旋律的灵感,也来自这未酬的无可奈何 的爱。是命运吗?让他在煎熬中完成千古流芳的不朽之作,让全世界的人都去感 受那悲壮的力量?可是,我宁愿世界失去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不希望一对相爱 的人报恨终生——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的爱情更伟大!
但,我错了,命运的力量比我热情的想象和抗争更强大。也曾读过、看过许多爱 情故事:因为这样那样的误会,两个人不能在一起。我总是设想:如果…,或者 如果…,那么两个人就可以互诉衷肠,最后在一起;而且在好莱坞影片中常见的 是,两个人的感情在崩溃的边缘,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切误会都可消除 ,一切障碍都会不伤害他人地顺利解决,最后大团圆结局。而今天这一槌定音的 “非如此不可”,却让我目瞪口呆。生活以她轻描淡写而又不容置辩的肯定,否 定了我之热情洋溢的可能。冷冰冰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曾多次引用贝多芬的“非如此不可”这 个主题,直到今天才有些懂了。而书中的托马斯却似乎被这个宿命的主题的悲剧 的审美意味给震慑住了。我所热爱的生活,必得如此悲苦吗?
影片Immortal Beloved 中有一段情节描写两人的误会。她怀了他的孩子,贝 多芬喜悦的约她去一家旅馆共渡良宵。她先到了,贝多芬的马车却因暴雨失陷半 路,他匆匆忙忙地写了封热烈的信给她:“My angle,my spirit,……I will b e there. No matter how much you love me, I love you more…”因为老板娘 的疏忽,她没有读到这封信,久等不至,终于含羞忍忿离去。不知情的贝多芬赶 到了,见爱人舍己而去,砸碎了所有的玻璃。
这封信虽然使影片在结构上显得精巧,但在释义上却是画蛇添足,显得过于戏剧 化了。它似乎让人相信如果她读了那封信,两个人就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令人 感叹命运的“偶然”。事实上,即使没有这样巧合的误会,命运也会旁生枝节, 让人抱恨。命运的必然躲在后面,那封信不过是她的道具罢了。
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多变,有情有义,有怨有悔。我们无法指责她 的过失,更不去欣赏她的残缺,只是怀着热情和遗憾,活着,爱着……
生活象海,又想起了海的女儿,小人鱼的故事——在那里,幼小的我,第一 次在悲伤和遗憾中,领略了美
-- 浪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49] -- ※ 转载:.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3.164.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