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mily_007521()
整理人: swataoren(2003-12-06 09:13:37), 站内信件
|
我与对联的故事杂谈
对联就是俗称的对子,每家逢年过节的时候总会在门的两侧贴上一副对联,门框上贴上横批。在对联中写出自己的希望与感受等等。这是民间最长用到对联的时候了。
而我对对联的了解要从小学说起了,当时老师讲得是对联的的简单的对子,于是我小时候就认为对联就是反义词与同义词的应用的一种事物。上联天下联就是地,热对冷,数字对数字如实而已。当时对联并没有激起我太多的兴趣。
直到初中看的几则小故事才使我对楹联产生了兴趣。19世纪末,美,英,法,俄,意,奥,日等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战争,而当时腐败的中国政府毫无抵抗能力只得求和。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有一个国家的代表,想借机欺辱中国,并显露自己的才能。他用蔑视的语气说道:“素闻中国有种文学形式,叫做对联,要求词语对称,音调协调,严密工整。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能否对的出来!”
他傲慢的环视四周,说道:“我得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请对出下联吧!”
迂腐无能的中国政府代表面对帝国主义分子的挑衅与戏弄,虽然胸有不平,却无词应答!八国代表看到中国代表无奈的表情,得意妄为,恣意大笑起来。
就在这是,中国代表身后的一位秘书站了出来,以宏亮的嗓音说道“下联是”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半副对联文字严密,内容犀利,充分的回击了帝国主义者的挑衅。
这则故事让我明白了楹联不仅使人情趣盎然,而且在特殊的场合还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巧妙的回击挑衅者,尚能表现应对者卓越的口才。
我们国家伟人郭沫若在小的时候是一个聪敏而调皮的学生。一次,学生们趁老师外出的时间,偷偷跑到学校后面的寺庙里面,头持老和尚的桃子。和尚为此找到老师告状,并请追查。
老师非常生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昨天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巡视了学生一圈,缓缓的说道:“我写了一副上联,谁要是对的出下联就可以免罚。”
这是郭沫若站起来,问:“老师如果对的好呢?”
老师眯了一下眼睛说:“那就全免了一个也不罚了。”
郭沫若一听,高兴的说:“我对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老师一看,惊喜非凡,连声叫好,同学们也都轻松的笑了。
这则故事让我明白了,楹联也是不拘雅俗,适时赋对的,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的困境。
上上下下中国的五千年,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都使我对楹联有不同的感觉,使我对楹联的兴趣越加浓厚。楹联的优雅,楹联的通俗,楹联的适时性,楹联的专指性,等等不仅使人情趣盎然,而且带给人们脑力的冲击都是楹联所特有的优点。
直到现在接触楹联也有很长的时间了,在高中与爱好文学的同学赋诗作对已是平常的事情了,虽然有很多局外人感到有些酸,但是他们有怎么能领略到这其中的乐趣呢?而我们赋诗作对我们有所得有所乐,有岂是局外人所看的穿的呢?
而在网上更是使我如鱼得水,在论坛里在QQ中楹联的爱好者互相的切磋对联指点优劣,使大家在切磋中增加了对楹联的认识。大家雅俗同赏,在作对得同时增加了感情也结交了朋友。这些都是楹联所带给我们的乐趣。
楹联有你我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