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thj(古帆)
整理人: pthj(2003-10-16 21:48:53), 站内信件
|
壶山致雨
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
,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
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
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
。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地质人员曾在山
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在山脚的古 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岩石。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
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多少年来,
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雾迷离,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壶山致雨”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
农事作天气预报。
从莆田城区车站乘车,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壶公山接近山顶的莆田
最高寺殿凌云殿。一条盘山公路绕山而上,沿途可观赏壶公山上半部不
同方向所观察到的不同形状,有时如一只卧虎、有时如一尊古代酒壶,
有时如一只倒地葫芦……盘山公路两旁,那遍野满山的青松翠柏,枇杷
龙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到了凌云殿前门,一路
风光在此形成集结点,只见凌云殿气势磅礴,殿院层层迭迭有直上云端
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极目远处,海天相接处便是浩淼的湄洲湾,
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无,阵阵海风引起林涛吼鸣,更显得壶公山的历
史感和神秘感。
凌云殿面对金炉峰。说是金炉峰,倘若你从殿内越过殿脊眺望,那
峰顶活象一朵蓬勃开放的莲花。殿西向一华里处,就是栖云寺。顾名思
义,这寺的四周在春夏时节,有云丝飘浮其间,整座寺变成云栖之处了
。凌云殿东面有处桃华洞,相传,这洞里古时住有仙人,仙人从别处移
栽此地的桃树尤其枝桠交错,茎粗叶茂,结的果实硕大无比,香甜爽口
。殿北可达云霄洞,那洞里云雾穿行,奥秘无穷。
关于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灵云岩
精舍”。自唐以降千年来沧桑巨变,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
观赏。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方壶久
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穴边时有蟹寻湫;云飞
岩岫来龙聚,风送潮音入虎丘,景物无穷供眼界,一钩新月促归舟。”
此诗概述了壶公山的形成缘由以及当时湖光山色的极致情景。南宋末年
陆秀夫携少帝避难途经莆田时也游览过壶公山,在白云院落脚时也留有
《夜宿白云院》诗数首,其中一首曰:“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
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此诗既抒发陆秀夫护少帝
坎坷经历后的心境被壶山秀色所感染引起的情怀,写出山上长松奇石,
雕栏回廊的景观,也寄托二人犹如那破山而来的一双白鹤自由自在翔飞
山谷云端的自由自在理想,隐藏着东山再起,收拾南宋江山的愿望。
1983年十月二十日,登山公路的正式通车,使壶公山游览区名闻遐
迩,游人香客再不必徒步攀登而上;1986年,凌云殿旁建成了四层楼的
凌云旅社,在殿门和旅社之间,有一颗粗枝交错的千年古樟,遮天蔽日
的。在古樟树下的围栏平台上眺望,夜晚可望见北斗星就在金炉峰那座
红亭的正上方闪闪烁烁。由于这里空气清新,且透明度极高,每当入夜
,仰望星空,那满天星斗如翡翠如珠玉,一盘银月似伸手可托。
清代以来,壶公山周围36乡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凌云殿;1980年4
月,36乡群众重新组成“凌云殿董事会”,并收集各方信众捐资,全面
重新修缮凌云殿、传宣殿、福源寺等建筑物。使壶公山的风光名胜日臻
完善。
■文/沙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