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onesmore(肖申克的救赎)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0-16 17:48:19), 站内信件
|
二、故事失衡,严重偏题
影片的本来用意,是表现姜文与中井贵一分饰的两个角色在西域的土地上,从仇视到互相惺惺相惜的过程,但电影突然重新设定了姜文的角色性质,使这两个人的矛盾动力颓然瓦解。这就是影片中,姜文被朝庭商队的卫兵拯救,出于知恩图报的性质,他挺身而出,决定护卫唐朝的卫队前往长安。也就是说,当他与来栖第一次相见的时候,两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已经完全一致了――都是为了保护唐朝的利益。所以,下面两个人的个人对决的矛盾冲突已经烟香云散,两个人的性格交锋也荡然无存。在最后的一场对付响马的战斗中,来栖英勇牺牲,这种牺牲却不是影片主题所需要的牺牲,按照何平导演确定的主题,校尉李与来栖应该在最后的一场对决中为了各自的价值与立场来一个最终的了断,但电影却因为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的平息,而使他们作为双雄的交锋已经没有任何动力了。所以影片偏偏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矛盾,使影片英雄主题徒有其表,而内核却空空荡荡。
更多成功的电影塑造出的英雄,往往是双方立场、动机不同,却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对方。在《天地英雄》中,却早早地把冲突双方的矛盾从大立场上梳理成同向的关系,自然使人物性格没有碰撞的机会。
三、 民族关系,浅尝辄止。
《天地英雄》表现了唐代西域的场景,这样的时间、矛盾设置本可以使影片更好地表现出大唐帝国如何加速民族融合的历史性主题,但影片虽然蜻蜓点水地设置了突厥与唐朝的矛盾关系,但影片并没有加以很好地利用。
像校尉李之所以举事反叛,是因为他不滥杀突厥的妇孺,应该说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体现了一种人道的倾向。但影片并没有表现出校尉李这一行为对唐朝庭的深刻影响。突厥被消灭后,实际上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电影本该从历史的高度对这些历史事实有所表现,但遗憾的是,影片到后来也忘记了校尉李曾经帮助过突厥人的史实,在危难关头,却是舶来的舍利子大发神威,拯救了危城。如果影片在这里表现出突厥群众对校尉李孤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那么,既可以对应开始时校尉李关爱突厥妇孺的人道主义行为,同时,更可以排除影片目前的宿命论结局。
---- 月落波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