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禅宗>>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定——《坛经专题系列》

主题:定——《坛经专题系列》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6:40), 站内信件
定——《坛经专题系列》

☆☆☆个人观点☆☆☆

什么是定?

上回说过戒,这回说说定。
说到定,有不少人是根据定的修为来评定个人的修为。
也有人用念经多少,入定多深,打坐有多少座来看个人的佛法实修。
认为不念经,不修禅定,不打坐。即不是实修。
认为禅宗是口头禅,只论话头。
《坛经》说:“不论禅定解脱。”—1
上来就说明了,禅宗所修不在禅定解脱。而是“明佛性”—1
明佛性是为见性开悟。又有不少人归之为慧。
认为要明心见性先要入定,由定生慧。
《坛经》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2
所以不要认为“定”和“慧”是两个字,意义不同就认为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是先后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曾有这样的比喻:定如灯火,慧如灯光。有火即有光,有光即有火。—5
这也是六祖所传法门和一般的不同之处。不是依定生慧。

《坛经》说:“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
是真定也。”—6
这正是定的最好阐释。
另不可误解禅定为空心静坐。当知定为于境不乱。
可以说成要是没有了外境的话,也就没得修了。
入世修法正是这样。所修戒、定、慧都是一体的。
要修六祖所传之法门,就不可把一般的入定打坐的知识拿起来。
先要知道自己本性清静,本来就是定的。无须再修什么入定。

定的误会是什么?

上回谈了一下《坛经》中的定是什么。
这回说一下对定的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坛经》中提到:“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3
所以不要误为有什么“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4
错认为打坐入定就是定,认为只要自己打坐入定的工夫到了就可以入真定境界。
在真定境界中生出大智慧来。这样只是空谈定慧。
不明定慧一体。只知空心静坐。实际是空费时间。
未悟之人,心随境转。世间善恶、好坏、美丑诸相。心中即生种种念。
而空心静坐不过是“掩耳盗铃”。用一个人工的“静”相来让心去跟随。
这时工夫再深也不过是个打坐的石头。

人的行为多有惯性,即对自己熟知的事,总是会按自己习惯的方法来解决。
就算有了更加好的方法了,也还是用回自己熟习的方法。而不去学习新的方法。
打坐只是把自己熟悉在打坐的平静中去罢了。

定不是心中空寂。要是心中空寂是着空相。
坐禅入定不是坐相,不要认为修禅定应坐于一处,修习一念不乱。
《坛经》说:“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当知定不在静中修。当在烦恼中修。—17

对于心中纷乱,对佛法不起欢喜之心者。
打打坐,修修心,养养性。多练空心静坐也是有益身心的。
但就不可以认为这就是修真定了。这就可以得道了。

什么是定香?

六祖《坛经》中有传“自性五分法身香”。为后世修行者提出要求。
其中“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8
这自性五分法身香当是内薰。
所以定香即是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就是要求修行者,对于善恶诸相都不应在自心中执着。
内心不要随着外境来转。
要知道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定”的。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6
只是著于外境内境所以才乱。

六祖为我们指出“定”的真实意思。即是明了内心不乱。
这时不少人会生出怀疑来。
“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
好象打坐修定才是修行。没有了这些就不是实修。是口头禅了。

六祖在《坛经》中说得很好。“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16
可以看出有法可依之打坐都应放下。那些“非法”的打坐修练。很可能是外道邪说。

六祖为修禅者提出修定的大法——定香。
这正是我们要时时内省的。
当做到善恶不碍于心,自然脱落明心见性。这才是实修。

坐禅品第五

《坛经》中被分出一段来解说坐禅,禅定,定的内容。即是坐禅品。
一下就点出六祖顿教法门的坐禅是什么。
“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说明了这法门的坐禅是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坐禅品还解说了为什么坐禅是不著心,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这里就不多说了。

什么是坐禅?

《坛经》中说“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可见顿教法门中坐禅不是打坐习定。而是直指内心,于外境不起念。见自性不动摇。

什么是禅定?

《坛经》中说“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
真定也。”-6
可见禅和定是一体的。有外离相的禅才有内不乱的定,有内不乱的定才有外离相的禅。
不论是禅定还是坐禅,在顿教中都是要外禅内定。

于禅定中应见自本性清净。明见“《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7
即是于一法中生出千万法。
也是因为自性的清净。才有禅定。

(完)

注:附注原文

1、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
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
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2、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
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3、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
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
义,即是定慧等学。

4、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
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
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5、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
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
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
真定也。

7、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8、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9、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
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10、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
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
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
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11、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
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
量。

12、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
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13、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
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
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14、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15、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
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
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
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16、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
竟无证,岂况坐耶?

17、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
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
道。

18、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
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
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
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