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重温《汉尼拔》

主题:重温《汉尼拔》
发信人: her_blue(S.)
整理人: marco_0708(2003-11-10 12:11:29), 站内信件
重温《汉尼拔》

面临十.一七天长假的无所事事以及我捧在手里、含在嘴里苦心经营的一段感情最终面临GAME OVER,我苦涩孤独的心情需要好好释放。然而我想不出办法。至近的朋友们不是出门云游享乐就是在闭门苦读迎接考试,我一个也找不到,更不愿用我唠唠叨叨的抱怨哀哭去搅乱人家甜美祥和的心境。就是在这种无所适从的半崩溃心态下,我偶然从书柜一个尘土的角落把那本书揪了出来:《汉尼拔》——《沉默的羔羊》续集原著的中文译本。当年我给它包了书皮,以示呵护。这本小说我只看过一遍,而且显然,当初没怎么看懂,冗长的描写引起了相似于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时本能的枯燥与反感。而这次,我却一气呵成仔细把它又读了一遍。而且,我把那张碟,电影《汉尼拔》,更加仔细地重温了一遍。

原著的梗概很简单:
自《沉默的羔羊》汉尼拔.莱克特博士逃走之后,又过了N年。克拉瑞丝.史黛琳虽因“野牛比尔”的战功荣升为正式特工,却一直遭到上司冷遇,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在一次围剿女毒枭的任务中,情况临时变动,史黛琳虽英勇击毙女毒枭,却给自己惹上一身臭烘烘的官司,局里想整她的人更是趁机大做文章。在这心灰意冷之际,逃匿多年的莱克特博士却从遥远的他乡给她寄来温暖的鼓励之辞,原来,这些年博士从未停止对她的关注。与此同时,风景秀丽的佛罗伦萨,化妆隐匿的博士身边,也正有一束目光冷冷地落在博士身上:当地侦探官帕齐——同样是个在事业上郁郁不得志之辈。美国警方在互联网上登出照片向全球公开通缉莱克特,更重要的是,美国肉食业巨头之子梅森.维尔热打出巨额悬赏征集莱克特博士的下落。只有过小小的犹豫,帕齐拨通了梅森.维尔热的专线。梅森.维尔热曾经是莱克特博士的病人,也是博士手下侥幸生还的受害者之一。经历了博士的“治疗”,他严重毁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肢体的残缺以及心灵的腐烂让梅森每天深受复仇火焰的炙烤。他发毒誓要让博士在最残忍的折磨中慢慢死去。

帕齐参与了梅森.维尔热雇的几个萨丁岛冷血杀手在佛罗伦萨围捕博士的行动,却被狡猾的博士取了性命。博士索性逃回美国。一直密切监控史黛琳的梅森.维尔热立即从博士给史黛琳蛛丝马迹的联络中嗅出了味道。他买通史黛琳的顶头上司保罗.克伦德勒(这厮一肚坏水,耍尽鬼主意给史黛琳苦日子),一方面利用史黛琳引诱博士现身,另一方面让他把聪明的史黛琳控制在行动之外。歹毒的克伦德勒轻易就让史黛琳停了职。在一次博士尾随史黛琳的过程中,梅森的杀手成功绑架了博士,而机敏的史黛琳也从眼前突发的混乱中迅速理清了思路。她只身赶奔梅森的偏僻农庄,关键时刻从一群丛林野猪的巨大獠牙下救出了博士。梅森不得好死,他的死法在原著与电影中不尽相同,这是后话。保罗.克伦德勒也不得好死,他的死法却达成共识:博士早有准备,他绑架克伦德勒,锯开他的头盖骨,活生生地舀出他的大脑拌着作料煎着吃。参与吃大脑的人包括:保罗.克伦德勒自己,博士,史黛琳(电影里史黛琳没有参与,而且快吐了)。

这部续集秉承了上一集惩恶扬善的主旋律——当然,莱克特博士被排除在单纯的善恶分类之外。原著内容丰厚饱满,比上一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作者在历史、宗教、政治、艺术、烹饪、心理学等等多方面丰富的知识、阅历以及高超的文学造诣。这一次在我看来,《汉尼拔》是一部绝对不亚于上集的优秀文学作品,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当然,有些部分如果能够写得精炼一些就更完美了。我即便这么仔细、有耐心,有些章节也仍然是跳着看的。

再来说说由原著改编的电影,这才是我要谈的《汉尼拔》。当年我并不是在该片盗版流入祖国首都的第一时间看到它的,我甚至一度不打算看它。一方面迟迟找不到D版,另一方面网上以及其他媒体上口沫横飞的恶评逐渐熄灭了我的期待。何况,我像很多人一样并不看好续集和重拍版本。改变主意出于偶然,我已经忘了因为什么,总之跟这个社区里的某个帖子有关。看了之后我发觉我非常喜爱这部画面美丽、情节凶残的电影,甚至不亚于第一集《沉默的羔羊》。而在看过原著小说之后,更增添了我对该片的喜爱之情,在我看来它和《七宗罪》一样都是相当出色的改编电影,其魅力丝毫不逊色于原著。
电影对原著的多处进行了删节和修改,有些修改使这个故事变得更加逼真和人性化。下面我想捡主要的几处谈谈我的意见。顺序由前往后。

在佛罗伦萨的场景里,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只是删节了帕齐指使吉普赛女人罗穆拉前去套取莱克特博士指纹的情节。罗穆拉为了用这次行动换回自由(她本是个女贼,正在服刑),怀抱婴儿挤到博士身边顾做扒窃状。但是博士眸子深处那种令人震慑的红光让罗穆拉在行动的一刻改变了主意,她用圣水冲洗婴儿的额头和眼睛,怕他也看到了魔鬼撒旦。在帕齐的逼迫下罗穆拉找来了自己的小偷情人“面疙瘩”,代替她完成任务(而电影跳过了罗穆拉,直接从“面疙瘩”开始)。这个,在原著是为了表现莱克特博士身上的确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撒旦的气质”,让善于预测前世今生的吉普赛人都感到恐惧。电影删去这个情节,由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出色表演来弥补,他那身优雅的魔鬼绅士气质,是公认的。

梅森.维尔热家族里的一个重要成员在电影里被省略,她就是梅森的胞妹玛戈.维尔热。删去她及其相关的情节确实让电影能够控制在一个标准的时间范围之内,但随之而来的缺憾是故事的脉络不那么清晰了。梅森当年为什么要接受莱克特博士的心理治疗?电影没有明确交待。其实因为少年时代的梅森对妹妹玛戈进行多次暴力性侵犯并最终导致玛戈下体的撕裂。他们兄妹俩被判定接受心理治疗。这样,莱克特博士出现了,他被要求上门为梅森治疗。博士也曾跟玛戈交谈过,他鼓励她,抚慰她心灵上的伤疤。所以玛戈并不恨博士,她只恨哥哥梅森。成年以后梅森成了一个残忍充满愤恨的废人,而玛戈成了一名从事健美训练的同性恋者,长期使用雄性激素导致她那套“女性的东西”都萎缩了。她希望从哥哥身上取点精液让自己的女伴受孕——根据父亲的遗嘱,只有梅森以及具备维尔热家遗传基因的孩子可以继承家业。可是哥哥根本不打算成全她,面对她的恳求,梅森一次次地奚落她、戏弄她,把玛戈逐渐逼向仇恨爆发的边缘。原著里的另一个人物因玛戈的删除而大大减少了上镜率,就是巴尼。他是博士羁押在巴尔地摩时的看护。当年博士逃走,巴尼细心保存了大量资料,既给自己赚了一些钱(拍卖),又无意中给日后维尔热以及史黛琳继续追踪莱克特博士的线索提供了参考。这些在电影里都有所表现,也是必要的。但是他受雇于维尔热以及跟玛戈发生的那点拉拉扯扯的暧昧感情,删除也罢。

现在谈谈梅森.维尔热的死法。在原著中,他不必亲临野猪活剥博士的腥臭现场,而是躺在床上通过监视器指挥一切,同时要求杀手们用摄像机拍下博士被吃的过程。这也是因为原著设计的梅森身体较弱,残废得只剩下一小截身子,只有螃蟹般的枯手可以在被单上爬动。博士在“临刑”前跟玛戈有一段对话,他继续鼓励玛戈,并怂恿她杀死梅森。当史黛琳冲进现场拯救博士之后,死的死伤的伤一切归于平静,玛戈行动了:她用电棍逼迫哥哥就范,取到精液以后,多年的仇恨爆发了,她将鱼缸里的鳗鱼抓出来,鱼头塞进哥哥嘴里,看着他流血、抽搐、窒息而死。在此之前,她那只强悍的臂膀已经悄无声息地解决了梅森的贴身医生兼护卫,这个人……该死!我忘了他叫什么。在电影里,此人对梅森的死起着不可小瞧的作用——电影里的梅森没弱到只能躺着的地步,他依旧可以自己驾驶电动轮椅,所以他要亲临博士的受刑现场。当这个贴身医生推着他来到现场的高处,俩人都被眼前的混乱惊呆了:博士已经摆脱了捆绑,正抱着受伤昏迷的史黛琳,沉静甚至优雅地在躁动的野猪群中穿行,毫发无伤。梅森雇佣的几个杀手却肝脑涂地面目全非,正被猪群当作晚餐大块朵颐。愤怒的梅森指令贴身医生开枪射杀博士,而医生吓得只会浑身发抖,继而遭到梅森的威胁恐吓。博士温和地鼓励他把梅森干掉,只要把罪责推在博士身上即可。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医生将丑恶的梅森推进了恶猪的“海洋”。

另外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地方被电影省略,一个是博士对自己儿时经历的痛苦回忆以及史黛琳对父亲去世和悲惨童年的痛苦回忆,另一个是最终博士对史黛琳进行了一次彻底而成功的心理治疗,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理治疗,两个走出回忆心理阴影的人擦出了感情的火花,他们携手远走高飞,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心理博士为什么会成为食人魔?原著也没有交待清楚,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与他最珍爱的妹妹米沙惨遭杀害有关,而那些人杀害米沙是为了吃她的肉。不管汉尼巴.莱克特博士多么高明,即便他躲到记忆中最幽深的回廊阴影中去,依然无法挥去米沙被拖走时那种强烈的恐惧与痛苦。这种血腥的回忆像一把疯长的荆棘,狠狠地刺着他的心。而克拉瑞丝.史黛琳在《沉默的羔羊》中对自己父亲的追忆,在这一集中依旧被反复运用和咀嚼,她的痛苦并没有被赋予更多新意。原著中博士通过挖出、展现史黛琳父亲的遗骨及对史黛琳进行催眠术做了一次很“眩”的治疗秀,彻底清掉深埋在史黛琳记忆中的疮疤。而远离痛苦以后媚态百出的女特工也“反哺”博士,对博士撩开衣服,露出一只丰满圆润的奶子。这个时候,恐怕没有人会担心博士不解风情,用坚实的小白牙去咬掉史黛琳的乳头。电影的确难以展现这些对两个人各自痛苦回忆的描写,就像《七宗罪》无法展现原著对警官大卫、妓女珍妮、女明星莉诺等等人物身世、背景的描写而使人物显得单薄、人物的行为莫名其妙。但是电影《汉尼拔》在结尾上大胆修改了原著博士女特工坠入情网享乐人间的大结局,安排史黛琳在博士烹饪保罗.克伦德勒的大脑之前毅然报警,并且在最后关头没有忘记作为一名FBI的使命,力图活捉食人魔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终归比她高明,警察到来,博士已经消失在夜色里。这种安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圆满、合情合理并且人性化,更没有破坏汉尼拔.莱克特这个人物原有的已经神化了的神秘感。

博士对史黛琳始终抱有一种很微妙的感情,每个人都在谈论:那究竟是爱情?兴趣?还是单纯的食欲。我像很多“羔羊迷”一样不同意作者把这种微妙的感情演绎成庸俗的男女之情,无奈原著的结尾还是落了俗套,大大降低了这两个人物原有的高度。而电影在结尾上处理得很好,很含蓄,博士那凝视中冷冷的一吻以及他在砍断手铐时选择砍在自己的手腕上,都表现出他对史黛琳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深情。可那是爱情吗?你敢说那只是爱情吗?聪明的导演把这个问题留给观众。我相信博士对史黛琳的感情,或者说兴趣,绝对不同于史黛琳对博士的感情,或者说兴趣。虽然他们已经在精神上建立了某种联系。博士,是一位优雅的魔鬼;而史黛琳,她是一个战士,这与她痛苦的回忆无关。他们两个,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据说朱迪.福斯特是为了在自己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母亲形象而拒绝出演《汉尼拔》,结果换了跟她体形相当的、同属短粗型的茱莉安.摩尔(当然,作为能跑善射的强悍女特工,的确应该是那种体格,就好像《X档案》里短粗的女特工Scarlet。这个我没意见)。我承认我是因该片而逐渐开始喜欢茱莉安.摩尔,但我依旧认为克拉瑞丝.史黛琳就应该是朱迪.福斯特的样子:坚毅而犀利的大眼睛,同样坚毅而犀利的薄唇,紧紧地抿着。她应该有一张永不屈服的脸。当你(其实只有博士能做到)触痛她的回忆时,会有两片眼泪浮上来,但很快,这眼泪就会消失在那双冷冷的眸子深处。女战士不流眼泪。朱迪.福斯特的脸上能够交替表现出坚毅、自信与挥之不去的痛楚以及这三者揉合在一起的表情,我想这正是博士对她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而茱莉安.摩尔,表演也很出色,但她的脸、她的双眼,太过平静,没有回忆的痕迹。

电影看完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场面留在记忆里。佛罗伦萨优雅古典的美丽风光,流动着灯火的人群、广场、建筑、夜景,还有那一场飘袅的歌剧,青烟一般琉璃透明的调子,清香,伤感,余音未绝。博士已经消失,我们也不再追问:待宰的羔羊,是否还在深夜里哭泣?

2003/10/4  北京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