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幽冥夜谈>>鬼谷探幽>>文献资料>>去伪存真>>干掉伪科学-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转)

主题:干掉伪科学-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转)
发信人: gzswat(风之狼羽)
整理人: supraboyqd(2003-10-25 10:32:47), 站内信件
奇幻只是我的爱好,我本人并不信这些个东西,我转发此文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搞清楚什么是伪科学。
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丹尼肯的古宇航员理论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或者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是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对其主张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证据。事实上,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常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伪或者故意违背科学研究的惯用程序等活动相伴随,如皮尔当人事件和冷核聚变事件,这些是有意的造假活动,受到科学界的一致谴责。此外,也有因为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并非有意造假或有意违规传播导致的伪科学,虽然它们最终被证明也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危害的,但仍然不同于前者,一般会得到较宽容的对待。在现实中,有意与无意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伪科学活动本身也有一个演化过程。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为了避免伪科学一词较强的贬义,可以使用比伪科学稍弱的用词“副科学”,也叫超科学,它泛指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所谓科学或者比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也有使用“病态科学”叫法的。

伪科学与科学相伴而行,完整的科学史显示,许多对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同时也有意或者无意参与了大量的伪科学活动,如化学家黑尔、生物学家华莱士、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策尔纳、法国生理学家里歇,以及约瑟夫森等。这些事实也表明,科学的内核是社会共享的,理论欲成为标准的科学成果需要科学共同体的严格审核,杰出科学家的各种研究也并非都能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科学权威不能成为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标准。
伪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认识、心理和政治三个层面,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界内部讨论的范围。少量伪科学在小范围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探索也允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大规模的伪科学泛滥对科学和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其危害表现在轻视长期以来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体系,混淆是非,导致学术腐败,甚至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比如什么水变油。

划分科学与伪科学需要科学知识,也要用到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经验表明,不存在简单的逻辑划界标准,但有一系列综合的指标可用于判断哪些东西更可能是伪科学,如是否承认其理论的功能的有限性?是否讲求逻辑并尽可能使用数学?是否尽可能做到与原有科学知识的兼容性,把原有的理论作为特例包含在内?是否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并试图改进自己的理论?理论所依据的实验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否排除了与神灵世界的关系,即是否做到“不信也灵”?等等。如果对上述问题中的多个或全部都给出负面的回答,则这种理论基本上属于伪科学。
为了应对世界范围的伪科学、迷信和超自然声称的泛滥,许多国家成立了怀疑论组织,如影响较大的“赛科普”国际组织,含义为“奇异主张科学调查委员会”,哲学家邦格和奎因、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莱德曼和温伯格、《自然》杂志前主编麦多克斯、生物学家古尔德、心理学家海曼及我国的《科技日报》原总编林自新等都是该组织的委员。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