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1986818zam(野草)
整理人: dannylu(2003-09-06 13:23:18), 站内信件
|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在读《孟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孟子的论述比较博杂散乱,但始终贯穿着仁政的思想和主张;也即,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在仁政的主题下得以重新整理。下文是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仁"的含义、性善论、仁政的主要内容、仁政的意义,以及我对"仁政"学说的一些理解和评价。
要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应廓清在《孟子》一书中"仁"的含义。《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单独对"仁"的论述如下:"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在此,仁与人互为表里,合而言之即为"道";人是道的主体和归宿,因此办一切事情都应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仁"。这也是孟子思想的灵魂。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2]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下面将要谈到的仁政思想便是在这一思想基奠上展开的。
一、性善论--仁政的伦理基础和哲学依据。
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它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3]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才有"仁"的可能性,仁政也才可能真正实施。
对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即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与人民同其忧乐;办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人民的疾苦--"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4],统治也变得举重若轻了。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5]他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6]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善性,仁政的实现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对庶民来说,虽然孟子所处的时代世道衰微,仁、义、礼、智"四德"沦丧,但这只是暂时的。由于人的本性善良,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对于四端,"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因此,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那些芸芸众生、"匹夫匹妇"找回"四端":"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7]在此,孟子强调先知先觉者应唤醒那些昏昏噩噩地沉溺于利欲之中的老百姓,将他们拉回到仁义的轨道上来。有了统治者和庶民两方面的性善,社会的彻底净化自然就不在话下--"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8]
二、仁政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对梁惠王解释了何为仁政的问题:"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缛;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垯秦楚之坚甲利兵矣。"[9]这是对仁政的一种说法。在这种说法中,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另有一说是这样的一种政治状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0]此处的"王道"实际上就是仁政的目标。孟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减轻人民负担,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民就能够丰衣足食,养生丧死无憾,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可以说是仁政。
进一步讲,孟子的仁政学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梳理:
1、轻徭薄税。孟子认为这是仁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而不征,法而不,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11]俊杰在位,减轻农民和工商的负担,天下自然会归心。总之,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
2、对弱者的照顾。"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13]所以说,孟子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照顾,仁政自然要首先把这些人考虑进去。
3、使民有"恒产"。要使人民对政权有"恒心",即有相当持久的政治认同,就必须让他们有"恒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4]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为此,当权者应注意发展社会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在这里,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
4、实行"井田制":"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天,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16]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分百姓以土地,限制土地兼并,建立私人生活领域的和睦关系。可以说,这是孟子心目中的王道乐土了。当然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在其后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土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于成为历次王朝兴衰的诱因和指针。
孟子的仁政学说,大致内容就如上所述。应该说,孟子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理想色彩,以至于当时的当权者很少认同或采纳他的主张。据《史记》记载,孟子到了梁国以后,梁惠王对他的学说就很不以为然--"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17]孟子的学说颇有些不合时宜的尴尬。按照我的理解,孟子从关心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出发,宣传其仁政思想,是非常务实的政治思想家,尽管当时的时势不可能为其主张提供实验场。作为一个学者,孟子敢于承担责任,大胆直言,大声疾呼,也显示了混乱时局中知识分子的可爱。同时,他的这一学说,既是其民本主义思想的表现,又是其民本主义思想的实施方针。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统一的,他的主张也是一以贯之的。
---- 动物和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动物是我们友好的伙伴。当我们的伙伴受伤时、哭泣时,充满爱心的你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广州绿色论坛欢迎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