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俺是第一次>>『闲情偶寄⊙个人文集』>>『GG's』>>碎片蔓延[icesky_84223]>>音。(2)

主题:音。(2)
发信人: icesky_84223(玉蝴蝶)
整理人: byebye(2003-09-05 16:20:54), 站内信件
我想起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风暴,虽然我一贯是回避政治的。可音呢,在那段时间,基本上是肃穆的,死气沉沉的。像是默哀三分钟的曲子,我们是不能以为三分钟过去,什么就都过去了。什么叫余音,后来者的心里自然明白。因为音是前后波动的艺术,它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深远,沉痛。



我后来关了电台。AM和FM基本上差别不大。如果只是为了听流行歌曲,所以也就牺牲了有人声流动的电台。然后买各样的磁带,大部分看上去是包装精美的盗版货。音质还可以,只是我的耳机不耐用。过了几个月,换了SONY,用菲力浦的,发现音色太宽,音量却必须压低,才不至被高音震破耳膜。这就好象,我换一副眼镜,至少的过个三天,眼睛才能彻底的习惯。所以从这件事情上,我吸取的教训是买这些奢侈品认准固定的牌子,只被固定的跨国公司剥削。剥削这个词,我并不认为一定是贬义的。那些忙碌了一辈子的经济学家或许会赞同我的观点。商业活动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剥削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心安理得的剥削来,剥削去。有些丑恶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好象好莱屋的影片,法国人可以说,它们是垃圾,因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至于中国人和美国人,一边看,一边哭爹喊娘的骂是决少的。但他们也知道,一种更高级的艺术到来之前,就有这些类似的虚幻的繁荣,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铺垫起来。为了后道者沉淀文化的基石。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偏向细软的女生歌曲。燕资的味道,时而清新,时而老成,与年龄有着不相符的进退从容。我记得她的很多歌,因为千重百复的冲击着耳廓,神经的记忆细胞在过度的刺激下,非常清楚的记录下来。以至在某些茶室和咖啡屋,总能听到熟悉的手机铃声,然后我说,哦,是燕资的歌。惊讶喜悦之情易于言表。也看娱乐新闻,至于对于那些争风吃醋的事情没有兴趣,纯粹看看,自己喜欢的歌手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动静,有没有出新的专集。燕资的专集出的频繁,也使她迅速的窜红,这是希望之中的事情。校园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乐趣,广播这样的小CASE,一周一次,也足够我们激动的。我们到是很像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看到人来了,就有兴趣的狂追,到不是因为没有食物,只是没看过新鲜玩意,享享刺激。我们现在也是,可以称之为一种麻木的精神状态。武汉人,称人力三轮车和小型载人车为麻木。这个称呼真是奇怪。我们的麻木和他们所说的麻木,或许上有些实质的接近。比如我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会使另外一些社会祖国未来的花朵受到精神污染。而那些车子则是彻底的污染环境和影响市容的。另外而言,麻木的态度和那些车子,都是落后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状态,按照法则虽然是避免不了淘汰的命运。可精神是不一样的,人有向往精神自由的权利。而且作为悲观,现在并不是非主流的意识。比如世界经济不景气,东南亚水域海盗横行,蝗灾,种种此类,足以让我们觉得哀号。当然有会引起积极的反应,嘱咐9/11之后,美国人自然是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朋友,婚姻。可惜,政府的防御味道,却变的令整个世界都不舒服起来。


老头曾经给我们讲过孟子。他似乎对孟子一贯是推崇的。亚圣的观点,在语文的课本里写的到处都是,我觉得多数到现在都是受用的。和他比肩的几个老人家,好象老子,只是留下道德经,少的可怜的著作。至于孔夫子,那个漫画看的我觉得好笑,一个人的思想超越时代的界限,是自己的不幸,是时代的大幸,但必是难以容于那个时代的。好象中国近代的文人,一个个派别的领袖仙游之后,有人大可哀叹,中国文人已死。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自然是出现断层,像我们这一代,即使是比我们早十年的那一代,受害程度还是可以略微降低的。彻底的把青春抛弃在那十年的人,才是中国沉浮命运最直接的牺牲品。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民族在很多方面的确是落后的,甚至涉及到精神层面和文化需求。但事实,我总是相信,会越来越好。这不是凭空的希望。我看着老头给我们讲烦琐的古文,给我们讲中国历代的先贤,我知道,老一辈还是不断的前仆后继的在做出努力。我们也该努力。


流行音乐时代,爱情,饮食,文化,政治,都朝着一个快速,简洁的方向发展。上学的悠然时光,我们从来就是愤笔疾书。我们埋头不停的做,超前的做,恨不得在一天之内,把所有的学问全部吸收掉。好象七龙珠里的西鲁,吸收了人造人17号和18号之后,就变成了成熟体。变的强大而且充满自信。可我们不会这样,大小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速度达不到,质量更加有问题。而且自信心总是翻来覆去的被打击。中国教育这个劣势也是优势,挨的过七月的人,要是再遭遇失恋之类伤心欲绝的事情,基本上是不会成为殉情的烈士的。心理考验灾难能力陡然上升。


看非洲蝗灾,我也知道,何等壮观。一扫而过,空无一物。那些佛家的修行者,到是适合在那里念经打坐,然后等着自己被蝗虫一扫而过,可惜蝗虫不喜欢人肉,要不然这样升天,也是了无牵挂,甚至尽了绵薄之力,帮了非洲那群灾民。我喜欢空无的静寂,感觉世界是一人的美好世界,暂时忘记肮脏,冰冷,音的波动。


我还是想起,那个弹古筝的女孩。她拨动的手指,曾经暧昧的朝每个人微笑。
我记住了,那遥远的音,声声瑟瑟,不是后庭遗曲。
却悲哀的令人落泪。

我不听了。我走出去。没有再回头看。
她也没有再弹起那个曲子。




----
http://61.136.63.110:81/upload_pic0723/3191/328717276437314468211903.gif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