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yiyi(静默无依依)
整理人: franklin6610(2003-08-24 13:01:54), 站内信件
|
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北京故事》。我不知道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是怎么产生的,也许他们本身就是一见钟情,一场初恋的故事。有几个细节还是比较感人的,可是我始终没有为两个男人艰难的爱流泪。可是,我却为了这份艰难的感情感到痛惜。
好几处,蓝宇的情感像个女孩,比如她倔强的内向,其实是他在情感上的敏感,女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们一起7年,都没有办法拜托第一次见面时的那1000元。直到捍东离婚后,他们重逢了,才真正卸下所有的障碍,用爱来面对现在。我想,这有点不大现实。可这样写了,也真叫人为他们感到高兴。
故事的结局,太突然了。蓝宇的死,对于他们的爱,并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结局,好像是在编造一个同性恋者为何不能相守一生的理由。如果是真爱,何必要解说一生呢?
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粗糟了。以前看过几篇同性恋的故事,文学感染力很强,令人非常伤感和困惑,同性恋的社会问题太严重了,他们自己没错,错的是基因,错的是成长环境,他们只是一个存在的结果,可是连爱的权利、自己的情感选择的权利,都要在黑夜的角落里偷偷进行,他们的放荡不羁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
曾经看过同性恋的男人年龄大了,就很难再找到伴侣,晚景一般很凄凉,一般是要花钱才有年轻一点的人与他交易,如果没钱,上了点年纪的就孤独终身了。我在看《北京故事》整个过程中,发现了与三年前看的那些同性恋爱情故事有很大的差别,以前看到的那些小说,几乎都是描述同性恋者的不能被社会认同的感情所产生的痛苦,而《北京故事》却侧重于情感上的描述,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啊,人权的进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所爱的权利,这种爱是自然的,是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应该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情以及生活,而不是社会。这样的进步,却是《北京故事》少了许多绝望、悲壮的感觉,多了许多言情的色彩,社会矛盾减弱了,这样的故事要真写得好,那就更看重它的文学色彩了。
前些天,因为某个电视节目,我和父亲谈到这个问题,我痛惜同性恋者的那种不能见光的心态。我父亲说那是被扭曲的,结果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能消除,最好是全部消除了。我惊叹说,那是不可能消除的,他们不能因为这个不是他们自己的错的结局承担起生命的代价!应该为他们制造一个生存的环境,令他们有序、安全地生活,才会减少坏的影响。我想人对异己的宽容是源于了解。
2003-8-24
----
小镇生活:也许在那离你喜爱的都市生活很遥远的小镇里的小老百姓,会看到你曾经或者现在的影子,如果有一点感触,最好是在你忧伤的时刻有被虫子啃咬着快要远离内心的憧憬,令你不至于在繁忙麻木的都市生活里失去了平和又美好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