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nowdaughter2003(雪衣)
整理人: chocho.1(2003-11-08 23:32:47), 站内信件
|
注:已发表于北京晨报,仅供观赏,请勿转载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花来比喻美人,远至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近到曹雪芹书中的怡红夜宴,其中用来喻湘云的“只恐夜深花睡去”,尤其传神。让人立时想到那个醉卧石上,群花乱舞的醉人情形。
在《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中,对湘云的外貌描写几乎是最少的,感觉上其容颜不如薛林,却别有一番豪爽的男儿气概。湘云美丽但不娇气,聪明但不多心,理智但不虚伪,不拘小节但不轻浮。在整本的红楼梦中,她是一个最真实的人。
常常觉得美丽只有以宽容、真实和聪明为前提才是动人的。曹公的书中有许多聪明女子,但同时具备这三条的几乎没有。湘云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她的这种性格,而不是她的美丽。湘云的美就如海棠,娇艳自然,率真脱俗。
在真实的人物中,也许只有易安居士可与湘云比拟一二。提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人们首先会想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派温婉的春闰怨妇形象。其实李清照的词只有一个“真”字,该怨时怨,该喜时喜,用恰当的语言在词中表现出来。李清照的美不只是外貌和气质,还赋予人一种想象力。这应该是女子中的最高境界了。易安的结局不是很好,然而她的豪爽不俗,却可以从一些诗词中看出来。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湘云与易安有着许多相近的性格,似乎连最终的的结局也有几分类似。这样的女子应该是智慧与自然的象征。
曾经是那么一个“三从四德”的时代,女子的行为总不能由自己所决定。然而这其中仍会出现“红拂夜奔”、“文君当垆”的典故。文君寡居,遇司马相如于未成名时,二人双双出走。因为贫困,文君亲自当垆卖酒。这对一个出身名门的富贵女子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文君不是温室里的娇花嫩草,她如一株生于悬崖的苍松,不屈风霜,为了爱与前途而奋争。在史书中还有关于文君的这样一个故事:相如一举成名,悔不该取文君这再醮之女,文君为此做了一首词,在今后的许多年中,人们也常常想起,想象那个以自己的才华而使夫君回心转意的女性:“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谁知又五六年……”在当时那个不健全的社会,文君却是健康而向上的。她的美丽因自信与自强而焕发着至今令人景仰的光彩。
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如果说文君的果断和坚定为她带来了幸福的话,那李香君也只能是让人叹息了。书中记载的她只是个玲珑可爱的并不极其出色的女子,她的美在于她对爱的执著和与外表不相符的自尊、自强。为了候朝宗,她力拒权势,以至于血染桃花扇。因为她懂得自己心中只有这一份爱,不可能再转移他处。当候朝宗放弃自己的信念的时候,李香君毅然地离开他。书中没有提到她的结果,让人空自想象那小小的、挺直着腰身的背影,象一竿宁折不弯的竹,消逝在无从想象的世界里。
应该说,香君的忧国忧民较之其他女子更多了一份内涵。不过她是一种无奈,王昭君,则是另一种伤感而伟大的类型。
谁都知道塞外的苦寒,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对陌生世界的恐惧。然而昭君的出塞,带来了国土与万千民众的和平。昭君没有讲她的所思所想,她只是一个和平的使者,一个为了和平而付出自身的女子。在历史上,对昭君的咏叹也是最多的。有的叹息她“满鬓风霜满面沙,眉销残黛脸销红。”有的赞扬她“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然而这一切都是与昭君无关的。她在起身的那一天,已注定了自己伟大而无奈的一生。这是一种千古绝唱般的美,便如那艳冠群芳牡丹,透出一种格外的的高贵来。
花总会凋零,赏花人的回忆却不会因此消失。也许正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才需我们“故烧高烛照红妆”。在这花中,我们体会着她们的美丽,她们的聪慧,她们的真实与自信。
---- 我的个人主页:snowdaugher.myrice.com
雪衣论坛:snow1111.xilubb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