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分类游戏>>● 回合策略>>个人观点>>日本战国历史讨论>>不知道大家是否怀疑这篇文章……

主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怀疑这篇文章……
发信人: inneter(野原新之助)
整理人: ssxia(2003-08-13 11:45:01), 站内信件
虽然是转贴,但是却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实……
希望大家改变对今川氏真一无是处的看法~~~~~

 今川氏真(Imagawa Ujizane),战国中期之将,骏河今川氏第十代家督,人称「战国的阿斗」。天文七年(1538)生于骏府,父为今川义元,母为武田信虎之女定惠院,幼名五郎、彦五郎。 

当时的今川家正值盛时,北拒甲斐武田,东抗小田原北条及西斗尾张织田氏,身兼三、远、骏三国的国主。氏真在这个环境下,未有得到战国抗争的心理准备,反而在父亲义元的影响下,转移努力于学习京都文化及音乐文艺。当时的今川重臣都对义元的方针提出谏议,但当时雄心勃勃的义元未有接纳,相反自己也沉醉于京都文化之中。 

然而,义元仍然把上洛作为第一目标,为了达成计划,义元安排氏真与北条氏康之女(早川殿)于天文二十三年(1554)成婚,同时也把一些内政交予氏真接;虽然氏真终日出入于侍女名闺群之间,但氏真的内政也是受到群臣的赞赏,包括积极发展三国的经济及农产,对义元上洛的军费带来不少的贡献。 

可惜,氏真却将要面对战国时代的残酷现实。永禄三年(1560),雄心万丈的义元率兵二万准备上洛,号令天下,其第一关就是尾张里被称为「大傻瓜」的织田信长义元对于此傻瓜未有深远留意,加上进入尾张时未有太大的顽抗,又有百姓沿途的欢迎,更使义元心生傲慢而松懈下来,因此铸成大错,不久信长率亲兵奇袭义元本阵,全军顿时大乱,在乱军之中,义元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织田势的小将毛利良胜讨死,满心的野望就在桶合间烟消云散,史称「桶合间之战」。 

义元死讯传到骏府后,重臣大为紧张,但新为家督的氏真却未有如重臣所望为义元报仇,反而仍旧沉迷于女色及和歌之中。义元死后,不少以前受义元欺压的豪族大名纷纷起来争取独立,其中之一就是三河的松平元康,桶合间之战后,元康回到冈崎城,计划独立大计,并观望氏真的立场,氏真为了拉拢元康,决定把冈崎交回给元康,但却使元康决定起兵。永禄五年(1562)二月四日出兵攻打上之乡城,城将鹈殿长照被杀,四月四日,元康到清洲城与织田信长达成「清洲会盟」,一同对抗今川;翌年七月六日,元康正式与氏真断交,并改名「家康」,家康的一连串行动使氏真非常震惊,但与此同时,今川家的危机却接踵而来,同年末,反义元派的今川一族堀越氏延联合饭尾氏借机攻打氏真,但却被氏真打败,之后二人向氏真之舅武田信玄求助,但信玄未有承诺,而氏真却未有为不断的侵攻大加防卫,转而向内政发展,永禄八年(1565)七月,氏真颁布免除御用商人松木氏的商税,翌年三月,下达「五条定书」对寺庙僧侣作出制订及治安强化令,诸上的政策吸引无数的商人来到远骏,加快了经济发展,同时氏真于同年四月三日立下「富士大宫之乐市朱印状」,成为第一个战国大名订下乐市政策,是项政策更使国内的发展迈进一大步,后来也为信长所采用。 

可惜,那么繁荣的肥肉自然吸引敌人的侵占,永禄十年(1567)八月十七日,由于氏真不满信玄暗中协助叛党,于是停止运送海盐予甲斐的政策,致使信玄不得不出兵以保护其命脉。永禄十一年(1568)二月,出兵骏河,氏真在兵力不足下由骏府逃到挂川城,当时逃亡人数由二千人减至最后一百人。但信玄未肯罢休,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出兵攻打骏府城,并与氏真大战于萨埵卡,但氏真势迅速溃败,氏真立即请娘家北条氏康出兵援助,但最后骏府失守,氏真带余部逃到远江。 

但刚到远江不久,十二月二十七日,德川家康突袭远江挂川城,正当家康以为可快速攻下时,挂川城却在老将朝比奈泰朝的指挥下负隅顽抗,形成拉锯战,永禄十二年(1569)三月五日,德川家康亲率兵马与挂川方大战于城西的天王山,正当战时正炽,信玄乘机入侵远江以坐收渔利,家康认为不利,立即向氏真表达和议要求,但五月十五日氏真等已逃到伊豆户仓城,十七日挂川开城,至此为止,义元的三国霸业已将支离破碎。 

氏真到了伊豆后,倚靠其丈北条氏康,但当时的当主氏政对氏真已是不同于其父,五月二十三日,氏真以收氏政之子氏直为养子,把骏河一国让予北条。自此之后,北条已不再需要氏真,同年十月,氏政与武田定下同盟,氏真不能再久留,遂走到挂川城,但又遭到家康的攻击,无奈之下又回到伊豆投靠氏政,元龟元年(1570)五月十四日,氏政以争夺骏河为由,与氏真一同大战信玄于吉原,但却战败,战败后,氏政正式与武田联盟,同时把氏真赶出北条家,最后投靠了德川家康,居于牧野城并为城主。 

投靠家康不久,天正元年(1573),氏真离开并到了京都出家,法号宗闇(完门),在京期间,氏真于天正三年(1575) 三月十六日于相国寺会见了织田信长,并把今川家的香炉「千鸟」送予信长,二十日,于信长面前表现了利害的球技,令信长大为赞誉,面见之后,信长对氏真再不忌惮,让他生活于京都。 

之后,氏真在京都与公卿贵族钻研和歌艺术,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成为天下人,在京都面见了氏真,由于氏真的和歌等受到秀吉的称赞,受封四百石为俸。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接掌天下,但家康并未忘记氏真,并把氏真送到品川城居住,并尊称其为「品川殿」受封五百石,成为旗本;庆长十九年(1614)十二月二十八日于品川城病死,结束其可悲之一生,终年七十七岁。氏真得四子,除末子澄存出家及长子范以之外,其余二子则因德川幕府的命令而改姓为品川(高久)及西尾(安信),而今川氏也由远江今川氏存续。 

氏真虽为庸将,但其内政能力及文化程度均得日本史家、文学家及艺术家所公认,在外受侵袭的同时,国内未有发生一揆,反而领民对氏真非常爱戴,而且乐市政策的提倡的成功,为信长所采用,证明氏真的眼光不俗。文学方面,氏真与当时的名和歌家冷泉为满交友甚深,而且和歌造诣是当时数一数二,并存和歌一千七百首,是当时的和歌大家。另外,氏真也是好读书之人,据说曾周览佛经群书,其蹴踘的技术更是一流,在当时名重一时的。如某些史学所说,氏真或许不是无才,只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又或者是战国时代的又一受害者而已。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