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_msorry(沉默的男人)
整理人: chocho.1(2003-08-10 11:02:38), 站内信件
|
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的戏曲作品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海越剧院的演出版。
剧情是:幼失双亲的林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与表兄贾宝玉两小无猜,心心相印。但宝玉的长辈却要其与薛宝钗成婚。因王熙凤的调包计,黛玉含恨而死。惊愤交加的宝玉奔黛玉灵前哭悼后愤然出走。
该剧选取原小说中的宝黛爱情悲剧为叙事中心,歌叛逆,揭封建。剧本文词优美,音乐声情丰满,成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紫鹃等一系列艺术形象。编剧徐进,艺术指导吴琛,导演钟泯,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陈兰芳饰薛宝钗、唐月瑛饰王熙凤、周宝奎饰贾母、徐慧琴饰贾政、郑忠梅饰王夫人。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台及大舞台。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出。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岑范导演。
同时,越剧名家尹桂芳也有不同于徐玉兰的演出版。
新世纪伊始,上海越剧院依据上海大剧院现代化的设施和条件对该剧做了全方位的调整复排,新版的《红楼梦》在保留原版风格的前提下,增加了“元妃省亲”和“太虚幻境”等大场面的戏,尤其丰富了音乐、布景、服装、道具和灯光等外化手段,整个舞台呈现流光溢彩,精美绝伦。
几乎所有的戏曲剧种都演绎过同名同题剧目,大多为本剧种所保留和传承。奇怪的是,京剧尽管排演过不少“红楼”戏,但完整展现宝黛悲剧的剧目似乎还没有。
河南曲剧《红楼梦》由岳军(执笔)、许寄秋、徐玉诺、岛琪、张禄编剧,导演耿庚辰,1955年3月由郑州市曲剧团首演,仅在郑州一个剧场即连演二百余场,王秀玲饰林黛玉,张香兰饰贾宝玉,是王、张成名之作。此剧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由黛玉进府、读《西厢》、对玉、葬花、探病、焚稿、哭灵等主要戏剧情节组成。“葬花”一场中的扫花、倒花、葬花,清秀淡雅,细腻深沉。“焚稿”中几段[哭阳调]唱腔,王秀玲唱得哀婉凄戚,被观众誉为“活林黛玉”。任清芝的古筝伴奏,古朴、凄婉,使演出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曾排演过一版有广泛影响并获奖连连的全新《红楼梦》,由陈西汀执笔编剧,导演是马科,主要演员有马兰、吴亚玲、周莉、龚卫玲、王毓琴、黄新德、陈小成、黄宗毅等。该剧从已出家为僧的贾宝玉在茫茫大地上由远处走向观众,启开荣国府的重门开始,到贾宝玉身披袈裟踏着茫茫大地由近而远地走去,关闭荣国府的重门结束。通过贾宝玉的痛苦回忆展开了当年与红颜知己林妹妹悲欢离合的情景:黛玉初进荣国府,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星移斗转,两颗纯真的心慢慢地萌发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借助《西厢记》相互敞开了爱情的心扉。宝玉巧妙地借张生的话说:“我就是那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我的倾国倾城貌”。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了那么久,一句就点透”。至此,他两人共同构筑了一口“情感的深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