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采萧获菽 半月一论>>关于教化>>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 作者:Helix

主题: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 作者:Helix
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37:01), 站内信件
     窃书,不能算偷.    


     小说的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法
                      ──兼析《红楼梦》的几何美学模式

                                                  作者:Helix

    【提要】 对于小说的研究,最困难最难处理之处是识读者的“主观能动
性”所造成的歧义和误读。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分析中,由于作者及其
创作背景都被历史灰尘部分的掩埋而模糊不明,其情形更是堪忧,如百人百解
的《红楼梦》就是显例。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几何美学模式,然后整合
此几何美学模式和小说人物结构模式为一体,建构了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在此
基础上,解构和分析了《红楼梦》,揭示出该书的两个主旨:其一,贾宝玉和
钗黛之间的恋爱三角模式的表面文章对应着隐去的真实的甄香菱和甄宝玉的恋
爱史;其二,作者所记述的“当日闺友闺情”只是表面故事,其本意原为“怨
世骂时之书”。
    【关键词】 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元语言 红楼梦
    诸君知道,小说中既有其杂乱,也有其纲要。但这杂乱中的纲要,往往被
一团乱麻所包裹,是只见其乱而难见其纲。《红楼梦》一书,以梦为名,其杂
乱而难明其纲是著名的。该书虽然名之为梦,但此梦也是在万分清醒状态下所
编织的十分精致的“游心梦”,它上记女娲创造灵魂的神迹,下置金陵、中都
和大观园,中述槛内槛外的红尘世事,世态炎凉,“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等
等,无不囊括于中。此“梦”花费了曹雪芹的毕生精力,在全书完成后他还对
其进行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深加工。在此过程中,作者心血的煎烹打
熬和生活的辛酸悲哀,恐怕是实在难以与外人道。这或许可从他所题的五言绝
句中体会出其中一二真意来,其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诗的表面义明白而真意难懂,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层理义,这是那只有
“翻过筋斗来”的人才能发出的感叹。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世事的“荒唐”,
常超出世人的想象。当作者“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再回首往事,其中
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实难析清。因此书中特别说明:“凡用‘梦’用‘幻’
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又说此书“大旨谈情”。此情
在这里有二义。其一,指的主要是悲痛之情,书中所述的情感虽然是酸甜苦辣,
五味俱全,但对于作者来说,其刻骨铭心的感情体验可用“一把辛酸泪”作结,
暗示此书是一部悲剧。其二,此情还是深刻的痴情,它超出了常人的感情体验,
在书中称此为“痴病”。*一个痴字,道尽了无穷的情深意密,此字从病从知,
描述了作者的理智知其病而情不可自拔的情景。情痴者其意必然致密,用心必
然深刻,花时必是全生,用劲必然是全力以赴。
    一部精深如此的作品,鉴于“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
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
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
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故其表现方式就不
得不采用当时并非属于高雅范畴的小说形式。这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不但因感
情的投入不成比例而造成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距差,而且在精力投入和思想层次
上也有巨大的反差存在。对于此种情形,作者怎么能够不感概万千,大声质疑
和提醒:对于这个如此情痴意切、用意深刻、深费苦心、精致复杂、寓理于事
的艺术品,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出其中的真味哩?!
    我不敢说我已经解了雪芹先生的“真味”,同时也不敢妄说我是在这里
“胡说八道”,因为我心底里的确认为我在这里所论述的也许真是那“其中味”
之一,至少是那艺术表达形式“真味”中的一种。在本文中,为了对《红楼梦》
进行解构、分析、综合以及形式化,笔者特别注意引入了数学美学模式理论,
利用几何学的点、线、面的特徵和美学理论模式的三性具足性[1],建立了小说
几何美学模式;并努力从这一角度出发重构《红楼梦》的“元语言”,以期超
越目前红学研究的无规范、无系统的状态。所谓“元语言”,“指用来分析和
描写另外一种语言的语言或符号。”[2]
    在红学研究中,什么是可供我们应用的、对“《红楼梦》语言”进行观察、
描述和解释的“元语言”哩?笔者认为那就是小说几何美学模式。文学研究者
的经验告诉我们,小说是一个系统,是蕴涵着特定意义、象征、价值和观念的
系统,只有从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中考察人和事,找到凝聚着该小说
系统的生成及转换规则的内在模式,这个小说的系统才能得到理性的把握。从
红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看,本文是一个“探险”性的尝试,期望能够打破以微
观的阐释为特徵的传统壁垒,在这方面带头走出索解附会的死胡同。据此看来,
构建出一套有深层解释功能的原型模式,确立考察具体的《红楼梦》的故事和
情节的“元语言”,就不仅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了。
    一、小说几何美学模式
    道家认为,万物一体。所以即使是最深奥抽象的数学和几何,也与最杂乱
无章的文学间存在着相通处。在殴几里德所着的《原本》的几何公理系统中,
有三个基本元素:点(空间中的零维关系)、线(空间中的两点间的一维连线)
、面(空间中的二维平面)。与此相对应,在文学中,点,是孤独的个体;线,
是两个个体间的直线联系;面,则是由大于三个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组成;而
由最少个体所组成的面,则是由三个个体所组成的三角关系模式。这里以几何
概念来描述文学基本元素,其根源源于抽象美学原理上的哲学同一性和数学原
理本身的普适性。作为思维的工具,它们均可以被用于描述任何层次的事物、
关系和过程。几何,在所有人类学问中是最具抽象形式美的科学。关于数学美,
有一个公认的美学公式:
    美=同构性(普遍性)+简单性+差异性(奇妙变化性)[3]
    这一公式,也适用于文学美学的形式分析。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说
到底是如何艺术地描述人的学问。人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关系网的复杂程度
虽然是因人而异,但总的说来还是十分复杂的。小说文学的基本原理,其实也
根源于美学的抽象形式,因此上,如何以特定个体或典型来表现普遍,如何以
简单描述复杂,如何在
    上述“典型”和“简单”这两个前提下来表现奇妙变化,是文学美学所要
研究的最根本问题。从小说角度论,作为个体的点和作为最简单的两个人之间
的直线联系,其表现形式还是太简单、太单调,构不成人物关系的二维空间表
现形式。因此上,要满足上述的美学“三要性”,至少需要三个和/或四角色的
社会关系模式才可具足。
    根据最小数形美学原理[4] ,此具足,用几何学术语来说就是三角形(+/-)
[5] 四方形关系模式,而其相应的小说几何美公式就为:
小说的几何美=『三角形(+/-)四方形』变奏曲=『3角色三角关系(+/-)4
角色四角关系』变奏曲
    小说几何美学公式表明:假若在二人直线关系中增加一人,顿时就使平直
的一维线性关系变为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立时尖锐三角突起、矛盾丛生,戏剧
性大增。所以在小说、戏剧和影视中,三角恋爱关系就几乎成了“经典”,处
处可见这个“三角倩影”,其魔力和有效性可见一斑。如果在三角三人中再引
入一人,三角经过变形就成为四角,变成了四方形。这时虽然增加了一角,但
也缓冲了原来三人间的三角内的张力和矛盾的尖锐性,人物间冲突性也随之减
弱,因此上,小说中的四角恋爱模式很少见。至于大于四角的五角、六角、七
角、八角等多角模式,在几何学上由于随着角的增多,角与角之间的连线使图
象愈来愈趋于圆形,整个图象赋予人的印象则是圆滑和谐的气氛。所以,小说
中罕有这种多角模式(>5角)同处于某一矛盾冲突的情节。当然,不同的模式
有不同的用途,如果艺术地利用好三角、四角和多角模式,注意组建这些不同
几何模式的有机组合,就能创造出有张有弛的美丽的文学交响曲来。
    下文以《红楼梦》故事为例来阐述这个“小说几何美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红楼梦》的点、直线和三角间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撇开红学家们的独得之秘、“奇谈怪论”不说,古今中外的读者,只要读
过《红楼梦》一书的人,多半会认为该书讲的主要是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贾
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故事中的三个核心主角。书中的一至五回,除去对全
书的故事背景、创作意图和大纲以及主要人物等进行简介外,还有一个主要目
的就是由点构线再建立面,建构起矛盾三角模式来。作者为了将异姓的林黛玉
和薛宝钗聚会于贾府来,不得不编织出多种理由和情节,如说黛玉母死而父病,
因此无力照看于她,故不得不投靠于外婆贾母;宝钗则是父死而哥混,家势日
下,因此不得不幻想着靠宝钗进皇宫或结亲于贾府来挽回颓势。在纲领性的第
五回,书中还特意交代了矛盾三角模式
    在刚建立后模式中的各主角对于该模式的不同反应:“如今且说林黛玉自
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伶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
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
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
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
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
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
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
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这里首先形象地描述了宝黛这“两点成一线模式”的“日则同行同坐,夜
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的和谐美好的情形。作为小说,如果
这样下去,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说了,也就到了传统的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尾处:
    某王子和某一美丽的姑娘从此就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虽然是主观
的产物,但在宏观角度看来,她还是客观的。美的表现,要求在单调和谐中求
变化以表现其美丽的形式。这个变化的需求,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是引入第三
者,建构出“矛盾的三角模式”来。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正是这样做的。
在第五回他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只一句话,就将黛玉对
那种和美之情中突然被命运强行插入一异物的痛苦、失落、无可奈何的感觉描
写得淋漓尽致。对此句,脂研斋在《甲戌本》侧批道:
    “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在眉批他还进一步阐述说:
“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
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
行文之法又一变体。”这里脂批的“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
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句,说的就是从“两点成一线模式”转为“矛盾
三角模式”的小说艺术表现手法。小说艺术的几何美学,能不信乎?!
    在这个从线性一维关系向二维三角平面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从得失角度看
来,黛玉是失其所得者而宝钗是得其本无者。一失一得,确定了各自的感情取
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可叹的是黛玉
这个“悒郁不忿之意”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愈来愈浓厚直至泪尽而死;而宝钗
这个“浑然不觉”的“置身事外”则步步进逼直至演变为亲密无间的“金玉良
缘”。玉钗黛间的三角关系,经过多次扭曲变形,最后由于黛玉的不存在复又
变形为两点间的直线关系。实际上,此时由宝玉这个点所引申出的直线有虚实
两条,实线由宝玉的社会个体存在和宝钗间的联系组成,而虚线则由宝玉的精
神存在和黛玉在他记忆和情感中的存在间的联系组成,构成了身体和意识相分
离的吊诡状态。宝玉的感情玉带,时时刻刻地挂在林黛玉身上,对于宝玉,黛
玉是永生的,他与黛玉间的联系是牢固不断的“玉带林中挂”,这就形成了虚
线的紧密度和强度胜于实线的情线吊诡。最后,虚线的拉力胜过了实线的连接
力,钗玉间的连线被扯断,宝玉离尘而去,去和黛玉一起去过他们的亲密无间
的精神情感生活去了。在世人眼中,黛玉已死,而钗玉间的连线又由于宝玉的
出家而被扯断,钗玉二人就又分别地收缩为两个孤立的零维小点了,最终“落
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综上所述,整个《石头记》所载的故事脉络,就是
由点至线,由线至面,再复由面变成线,由线变为点的小说几何变形过程。

    三、《红楼梦》的三角变为四角的恋爱关系转换模式
    三角尖锐的冲突,固然具有其强烈的戏剧性;但更为激烈的冲突高峰则是
在变形过程中产生,这里以三角转换为四方形的变形过程为例说明之。在《红
楼梦》故事中,这个模式的变形是通过引入第四主角史湘云而达成的,随着湘
云的亮相,人物间的矛盾三角模式也就随之转变为四方形矛盾模式。史湘云的
正式出场见于第二十回,当时“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脂砚斋在《庚辰本》对这句话作批说:“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
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泄漏文章之精华也。”提示人物的多角形模
式的转换,是《红楼梦》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首当
其冲的受害者是黛玉,因为这是将宝玉拖离原来与黛玉亲密状态的变形转换。
理所当然,这个转换受到了黛玉的反对而得到了宝钗的欢迎。书中分别以黛玉
的小心眼和宝钗将宝玉从黛玉身边拉走来表现:“宝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
你呢。’说着,便推宝玉走了。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
    这次变形是全面和深刻的,连袭人也被涉及到了。袭人因宝玉从自己身边
的“变形漂离”而深忧其心,大喝酸醋。在变形过程中,矛盾的白热点理所当
然的是黛玉和湘云间的交锋,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是湘云说一个戏子长得
象黛玉这样的蒜皮小事,可见二人间的矛盾爆发均是有积有由而发。在此过程
中,宝钗是最大的赢家,她不但拥有一角地位,而且得到了袭人这个同盟军和
获取了湘云的好感。有趣的是,那个表面看来大有艳福的宝玉在变形过程中却
实是在大受煎熬,他先饱受袭人的冷落和热讽,后又受来自黛玉和湘云两方面
的“夹气”攻击、“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直至他拒绝继续“玩此游戏”而
悟道参禅后,黛玉、宝钗和湘云才不得不放弃前嫌、各退一步而结成统一战线
以挽留宝玉仍安于游戏局内,模式间的变形这时才算基本完成。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有张无弛必殆。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模式变形造成的冲突高峰过后,必须有所缓和变化,正如自然在暴
风激雨式强烈现象后,接着通常会有一个平滑缓和的表现。三角经过形变后,
就形成了方方正正的四方模式结构,模式中的各主角也暂时各安其位。正是这
个相对和谐的气氛,为大观园中诗社的建立奠定了条件。因此上,书中的所有
诗词的创作,均有湘云这个具有“中和”性质的角色的参与。在这个四方形稳
定模式中,书中主人翁们先后创作出了海棠诗、菊花诗、红梅诗、即景诗、桃
花诗、柳絮词、中秋联诗等高精产品,为《红楼梦》的梦添上了长虹和彩云般
盛开的天的花朵。
    四、《红楼梦》几何美学的三维模式
    《红楼梦》是一个全息[6]立体系统,十二钗共有三个全息影像,其像册
分别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共有36钗。至于36钗之外的其他诸女,皆“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参见
第五回)。现仅以全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和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
为例来阐述它们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全息三维三角模式表一: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贾宝玉
    全息三维四角四方模式表二:
    第一角第二角第三角第四角
    正册: uu26519 ?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宝玉
    副册: uu29956 ?香菱香菱化身香菱化身甄宝玉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麝月贾宝玉
    从上列二表不难看出,正副二册模式对应着贾甄二宝玉的假真映射结构,
假正真副,真隐假显,虚实相生。这在书中开卷第一回说得甚为明白:“(
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又说此书:“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故曰‘风尘怀闺秀’。”《红楼梦》一书,其主旨之一是述说《金陵十二钗》
故事的,而甄士隐的女儿甄香菱也属十二钗之一。脂研斋在《甲戌本》第一回
就批道:“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这段话,其实隐藏着《红楼
梦》书中真假隐显故事的关键人物,即甄香菱和林黛玉。甄香菱随甄士隐而隐
转为隐写,林黛玉随贾雨村而出变为显写。所以,书中写黛玉实际上就是写香
菱。书中还特意说明,香菱的外表颇似林黛玉。在第七回,周瑞家看到香菱时,
“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
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脂砚斋在《甲戌本》作双行夹批说:“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
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
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实际上,这是“
一击三鸣法”,因为在第五回中已经特意说过秦可卿长得象林黛玉,说她“其
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关于香菱重要性并与钗黛
并提,在脂批中处处可见。例如,脂研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道:“宝钗之
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他还在《庚辰本
第48回》的双行夹批中论述为何作者安排香菱入住大观园说:“细想香菱之为
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
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
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又对“香菱苦志
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作批说:“一部大书起是
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
‘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
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这些似乎均是在说香菱是书中最为完美的人物,
总合了十二钗诸人所有的优美特徵,暗示香菱一人就是十二副钗的代表,换句
话说她是十二副钗合一的原型,《红楼梦》一书的主旨之一就是写这个隐藏的
真她。《金陵十二钗》的女儿们都属“薄命司”的人,脂研斋在《甲戌本》批
英莲说道:“可伶真可伶!一篇《薄命赋》,特出英莲。”在书中,香菱是唯
一的一个被明确说明属于副钗的人,她的甄姓提示着她是那真事隐背影后的真
实的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书中以香菱最先出场而也以香菱在第八十回中
最后出现而暂时收幕,曹雪芹写到此时就告一段落,因为他为香菱所写的真传
于此回也基本完成了。在第八十回中,香菱饱受金桂和薛蟠的折磨,她本来怯
弱,“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
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想必她会因此一病不起,血干而亡。因
为第五回写她的判词已经明示过她会死于金桂之手,判词是这样说的:“自从
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脂研斋在《甲戌本》批“两地生孤木”说:
“拆字法”。所以,“两地生孤木”的谜底就是金桂的桂字,该句是说自从薛
蟠娶了金桂使她出现在香菱的生活中后,香菱就会受金桂的折磨而“致使香魂
返故乡”。
    《红楼梦》书中有真假两个宝玉,实际上十二钗也有真假之分。真十二钗
的唯一代表人物是甄香菱,属于隐写的副钗。假十二钗的代表人物则是黛玉和
宝钗,此二人的合一融合了社会中的香菱和精神领域中的香菱为一体,体现了
香菱的完美性和复杂性。俞平伯和王蒙等人分别根据钗黛共用一个判词和脂批
而主张“钗黛合一论”[7]。此论从真假隐显角度上说来,倒还真有其道理在,
而这个真实合一的隐匿原型可能就是甄香菱吧?!这个真假隐显角度意义上的
“三合一论”(指钗黛香三人隐显合一论),可在脂批中找到旁证。脂砚斋在
《庚辰本》第22和42回中分别批道:
    “将林薛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钗玉名虽二个,人
却一身,此幻笔也。”有趣的是,这个香菱的这个香字还是钗黛二人所共同具
有的特徵,如书中所说的宝钗的冷香丸之香和黛玉为香玉之香的“典故”等是
例。鉴于上述这些属索隐的范畴而超出了本文所论的主题,故在此不再多论。
    论及真和假,书中的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名字,大有深义,隐藏着《红
楼梦》一书的主旨,值得深究。周汝昌先生《在北大以『红楼梦和中国传统文
化』为题演讲》说:甄士隐名费,出自大学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费而隐”。
又说:“贾雨村名化,取的是“春风化雨”之意。”周先生对甄士隐名字的解
释颇为精到,但对贾雨村名字的解释则颇有商榷的余地。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
个名字,一真一假,在《红楼梦》中是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这在该书的开
章就讲得很明白,所以贾雨村应该是甄士隐的反对。甄士隐的名字源自《中庸
》,孔子说:“ 素隐行怪, 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
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
道,费而隐。”很明显,曹雪芹在这里是将甄士隐比喻为君子,所谓甄士隐其
意实指君子之道隐。贾雨村作为甄士隐的反对,其隐意应该为小人,意指小人
之道彰。这个喻意也恰和贾雨村的表字时飞相合,意指小人随时而飞。时,指
四时;飞,指飞黄腾达;时飞,指随时而显达。时飞的深意,也源自《中庸》。
仲尼在《中庸》里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所以时飞就是“小人反中庸”之意。
    这个时飞之意,在书中时时有显露,贾雨村的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
于奁内待时飞”就是显例。所以,《红楼梦》的主旨之一,实际上就是“怨世
骂时”、骂小人得势的书,而并非书中所说的“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
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等特意表述的避嫌笔墨。
    在上述正、副、又副等模式之间,如果进一步描述它们间的联系,那么在
小说的几何结构中就引入了第三维空间,此时的模式就易变为立体构象,这时
的小说也就是在述说立体社会中的故事了。因此,作者述说的故事,就方方面
面,无不具备,有强烈的真实生活感,大有现实主义作品的风格,而这也正符
合了道家所说的“大巧若拙”的真旨。一部《红楼梦》,真正是大梦若真呀!
    五、结语
    研究小说主旨,从小说艺术手法、美学模式着手倒也不失为一个途径。本
文所建构的小说几何美学模式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在红学研究中,也应该在解
构和分析其它的文学作品中有其作用。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分析解构复杂的作品,
在红学研究中应该大有其用场。《红楼梦》一书,主旨很多,线索和提示也不
少,只要澄心研究,多半会有所收获,有道是:行行复行行,曲径通花村;重
重又重重,梦桥连密境。



[1] 美学三性指美学公式中的同构性、简单性和差异性。
[2]哈特曼与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译本,中国大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版,第213页。译文略有改动。
[3] 吴开朗《数学美学》中国大陆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29页。
[4] 即以最少的数和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来满足美学原理的三要性。
[5] (+/-)意指加或减。
[6]全息:全息观念源自全息术和全息照片。1980年张颖清在中国大陆《潜科学》
第二期发表了《生物全息律》一文,提出了全息的概念。1995年,中国山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王存臻和严春友合著的《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将全息概念提升
到了哲学高度。所谓“宇宙全息律是说一切事物乃至宇宙都具有四维立体全息性,
并且每一事物都是宇宙的全息元。”笔者对此说不敢苟同,也不打算在这里多作
辩证,本文所引用的乃是取其物物间有其相同处的主意。
[7]王蒙《心有灵犀¨钗黛合一论》,中国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第67-76页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