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世事杂谈>>老歌的故事(好歌人人唱)

主题:老歌的故事(好歌人人唱)
发信人: awxde(仙人掌)
整理人: ft.858(2004-02-28 22:08:20), 站内信件
                        老歌的故事
                      (好歌人人唱)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不知怎么,在这样一个夏日的暧风里,我突然想起了这首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来,忍不住翻出那盒很久没动过后磁带来,一再聆听。

    禁不住鼻尖的酸痛,两滴清泪从我眼眶里溢出,滑过脸颊,滴落在怀中的小录音机上,啪叭的声。

    这是第几首让我忍不住流泪的歌呢?



    第一首是《我想有个家》,这首歌流行时,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是九O年的事了。

    那年秋天,父亲出了场车祸,差点魂归天府,整整半年,家里都是冷清清的。母亲在医院照顾父亲,两个姐姐在乡里的中学读书,中午是依例在学校吃的,所以,我的三餐便无所依靠,也就破例同老师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里搭餐。

    我原本就不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家里突遭变故,使我更加自卑自怜自悯,也就是那一年,《我想有个家》风头十足,小小年纪,也喜欢附庸风雅,跟随流行。在那时的心里,这首歌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每次开口唱时,总是声末成,泪先流了。

  


    第二首让我流泪的歌呢,应该是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是九八年结束学业,初到广东时流行的歌曲。

    九八年,是全球的经济低谷。刚刚踏入社会的我并没有为自已设想一个完美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乡下的孩子,对生活的期求是很低的,“温饱才思淫欲”。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不曾奢求要在这个别人的城市里挖金捡银,捧红一个企业明星的),刚入社会的我,只是单纯的期待不要再向乡下的父母要钱吃饭就行。甚至于,只要有吃、有住、有电脑和书籍让我继续我的学习,我可以不要工薪:)

    然而,命运总是会关照我这种生活中的明日之星(真的,你们不要不相信,磨难越早,成功也就越快),整整四个月,我都没有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工厂都已开始有意或无奈的减扣薪水或栽员,连普通生产工的招收都是少有的期望。

    风吹雨晒之余,我躲在姐姐的工厂宿舍里,听着工友们跟着录音机在走廊或宿舍里哼唱这首《常回家看看》,想着为了爱情抛弃父母亲情、远嫁他乡的大姐;看着因供我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远涉广东的二姐;缅怀着读书时,仅仅因为不愿听父母千篇一律的关心而不愿回家过周末的种种心情……于是,一直不怎么关注“流行热”的我也把这首歌铭记入心,常常被感动得“心无完肤”!



    这一首《一封家书》是使我流泪的第三首歌了。关于它的故事,应该是在《我想有个家》之后,《常回家看看》之前。

    我对歌曲的迷恋仅仅在于它的旋律和聆听时的心情,所以,我总记不全歌词,难得有一两回记住了歌名,也会忘记演唱者的名字。

    这首《一封家书》之所以让我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只在于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终其一生也无法淡忘:它,是大姐写回家的第一封家书。

    我无法忘记父亲收到这封家书时的欢喜。每当有叔伯姑婶问到他的玲子怎么样了,我那已年逾半百的父亲就会像个孩子一样,囔囔着跑到房里的大衣柜里捧出大姐那薄薄的、手抄版的《一封家书》来递给人家。

    妈和我们两姐妹都知道,父亲向来就最疼大姐,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不仅仅只是疼爱这个而立之年才出世的女儿,而几乎是迷恋着他这个自小伶俐乖巧的长女!大姐虽然自小聪明,但也素来顽皮,是块不曾琢成的“璞玉”,所以,她从广东写回家的第一封家书(实际上是李春波的)能如此体贴入微,文情并茂,实在让父亲大大的扬了口气,似乎这封家书就足以证明,他一直没有错疼他的“公主”,他的“才女”。

    满足之余,父亲总会不时似询问、似自语的唠叨:“你大姐的毛线衣寄回来了没有?怎么还没见包裹单呢?”

    我并非没有告诉他,那只是大姐抄的一首流行歌。甚至,一直不经心学音乐的我会央求同学教我唱这首歌,然后再回家唱给他听,证明我的说法。但是,父亲却在这件事上表现了我儿时记忆里从来没有过的威严——每次我试图证明那只不过是一首很多人在传唱的流行歌时,他就会非常严肃的打断我:“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歌?!”


   事情一直延续了一个月左右才渐渐地被父亲冷却。他不再问他的毛线衣,不再逢人就谈他的长女。似乎,过去了,然后淡忘了……

   或许,父亲也并非是完全茫然无知的。毕竟,那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电视里,或青少年中流行着,他不可能没有偶然听到过。

    或许,父亲只是不愿相信罢了,不愿相信女儿会“忙”得写封家书也会是难事一桩,他拒绝相信“女大不中留”的传训,拒绝“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无奈,于是才急于要从女儿的家书中获取一点点为儿女奉献十多年的回报罢了。

    可怜的父亲!




另:

    那天,突然想写写字。找来纸笔,却发觉本来就写得不漂亮的汉字,经过“电脑”的隔离,越来越难看了。而且,有许多生辟一点的字词也忘记得七七八八了——这两年一直使用电脑,对于书法尽量“藏拙”,反正电脑本身就是一本最全面的大词典,只要记得字一部分或大概的读音,它就可以帮你找到你心底的那个字,然后还会给你提供几个漂亮的词句来作为参考。

    以前的杂志,页脚的通讯栏公布的是联系地址跟邮政编码;过了两年,再翻杂志,邮政编码就成了Call机号码;然后,Call机号码成了QQ号码,接着,再换成手机号码;再然后,联系地址也成了E-Mail地址了;到了现在,甚至有些旧日同学、朋友开始在我的邮箱里留下一个聊天室或论坛的地址,告诉我他是那里的管理员,经常在里面“闲逛”,在那里最容易联系到他。

    总而言知,当我想写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会使用笔在信纸上写字了,而信封上的收信人地址也不知道怎样去填——我的通讯录在电脑里保存着,而且全部是一堆英文字母或数字的集合:邮递员找不到的地址或邮编!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