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资料存档.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三江源头与客家[转] - 试试新签名

主题:三江源头与客家[转] - 试试新签名
发信人: jiffu(江湖)
整理人: apple-x1(2003-07-18 20:35:40), 站内信件
三江源头与客家 
    
    
高珍华
    
    
有人说,客家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诚然,客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汉族中一支非常优秀的民系。如今,客家子民已达到1.2亿人左右,播衍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开拓力量。而这支伟大民系的孕育、成长,却是经历了上千年的迁徙历史,而后在赣、闽、粤边界山区,尤其是以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石壁为中心地带,与当地人民进行广泛的交流、磨合与融汇,在中原文化的深厚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的精华,形成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的显著特点(即形成了共同的生存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社会文化素质、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而诞生的民系。因而,“客家学”的创始人罗香林以及国内外众多客家学研究人士,都将三明宁化石壁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三明市的宁化石壁既然成为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祖地,那么,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西北大地又是怎样的一方热土?历史上发生的五次“衣冠南渡”,千千万万南迁汉人举族举家而来,在这里寻找到栖息繁衍的安宁处所,寻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片热土在南迁汉人的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呢?

闽江、赣江、韩江三条大江,均发源于武夷山脉;闽、赣、粤边界广大山区,是因战乱、荒灾而南迁的中原汉人避难的理想处所。在历史无意的选择中,三江源头的三明,肩负起客家民系“摇篮地”的神圣使命。

洪荒伊始,一条旷古自流从武夷山脉逶迤而出,穿越千座高山,汇聚万涓细流,一路浩歌,奔向大海——这就是福建母亲河——闽江。

千里闽江的正源头,发端于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严峰山北麓。1992年,福建建省闽江办经科学探测,认定了严峰山是闽江正源头发祥地,并在一泓清流旁勒石刻写了“闽江源”三个大字。这道源流注入建宁县濉溪、流入金溪,汇入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而入闽江、入大海。金溪流域面积达6802平方公里,生活着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人。

沙溪河,闽江的另一条大支流,发源于武夷山麓南段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被全世界客家人公认为“名家祖地”的三明市宁化县。这道源流在宁化名叫翠江,流入清流县内称九龙溪,进入永安市称燕江,出燕城后即为沙溪河。流域面积达11770平方公里。作为闽江的三大支流之一,沙溪河终年清波粼粼,两岸青山不断,碧色映天,有“林海明珠”之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她给因战乱和荒灾等历史原因而流离失所的中原汉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广阔的生存空间;她以母亲的博大胸怀接纳了无数流浪的人群;她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南迁汉人并孕育着一个伟大民系的成长。

赣江,是江西南部的一条大河流,也是早期中原南迁汉人最初的栖息地。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先生曾经考证过,客家先民主要是西晋末的“司豫流人”和部分“秦雍流人”、“青徐流人”。池们顺水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尤其是鄱阳湖区驻留了数十年或几代,尔后又因战火殃及留居地,再度溯赣江、抚河、信江往武夷山脉两侧迁移。而翻越武夷山隘口进入闽西北的宁化等地的人数相当之多,据查证历史上有150多姓南迁汉人在宁化石壁留居过。“赣闽连结地区则相对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较有发展,因而,中原流入(客家先民)继续不断往这一地区涌入。”(刘善群《试论宁化石壁的客家历史作用》,载《石壁与各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赣江的一大支流就发源于三明西北部,即宁化淮土境内的米子径溪,流向江西石城的琴江,注入赣江。江西南丰和抚州流人鄱阳湖的抚河,其源头之一也在宁化。宁化北部安远溪是流向建宁县的金溪而入闽江,亦是闽江源头地区的一条支流。赣江、闽江源头居住的都是南迁的中原汉人,他们历经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成为客家民系孕育成长的主体力量。

粤东的韩江是一条比较大的河流,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并不在于流量的大小,而在于它对客家民系的成熟期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客家学研究人士认为:唐宋时期是客家民系的孕育期,期聚散中心、人文中心的代表性区域为赣南闽西北一带;南宋至元代是客家民系的成长期,其聚散中心、人文中心则为古汀州八县(包括今三明市西北大部);明清时期为客家民系的成熟期或定型期,当以古嘉应五属的粤东为聚散中心、人文中心(见刘善群《试论宁化石壁的客家历史作用》,载《石壁与客家》24页)。

因此,韩江流域也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为这里亦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它的源头也在三明境内。三明西北部的宁化县南面下坪溪,即是流经长汀、上杭、永定而注入广东大埔韩江的源头。

由于闽江、赣江、韩江三大江的水系源头均在三明境内的缘故,这就为三明在客家史上产生重要作用打下了天然不可动摇的基础。因为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内迁的客家先民最早是在鄱阳流域栖息繁衍的。“历史进入唐宋时期,唐末的农民战争,尤其是北宋的金人南侵,汴京失失陷,徽、钦二帝被虏,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战场,迫使北方及居于这一带的原北方诸路流人不得不继续南迁。其中,以筷子巷为中心的鄱阳湖区原‘司豫流人’大批迁往赣闽粤边地区,遂成客家民系……”引自谢万陆《石壁论》,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页。鄱阳湖区的南迁汉人溯赣江和抚河,翻越武夷山的各个隘口,进入闽西北地区寻找安宁的栖息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闽西北呢?首先,这里地处上述三大江的源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方尚未大面积开发的让女地。其次,她的西北部有遮天塞地的武夷山为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大规模兵祸的漫延,是躲避战乱的最佳选择。翻阅三明市各县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到自唐到宋的数百年间,这里没有被中原发生的历次战火殃及过。宋室南渡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这里才步入多秋。因此,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南迁汉人的必不可少的生存选择。迁入闽西北居住的汉人男耕女织,过着平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些经因过痛失家园、流离颠沛之苦的汉人,能够寻找到如此理想的生存环境,自然喜不自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散居大江南北的流人便纷纷迁入以石壁为中心的三江源头。大量汉人迁入这一地带并经历数百年的孕育,便出现了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我这个观点并不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而是有学术权威人士认定的。厦门大学教授孔永松指出:客家移民史的最大成份是隐性的、自发的,而不是有了几次大迁徙就能出现一个新的民系。当祖国东南这一方山高林深、土地肥沃、社会稳定的乐土被流浪中的人们发现后,举家举族往这一带迁移的人就不会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性的。远离战场,远离战火,远离荒灾,重建家园,安居乐业,谁不仰慕这种生活环境?于是亲戚告诉亲戚,朋友介绍朋友,不断往这种理想的“乐土”迁移,这种迁移才是客家史上隐性的迁移,是客家迁移史上的主流。    当南迁汉人的主体进入闽赣粤边界山区后,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产生碰撞、磨合、融汇,而后产生一种新的精华,她以全新的文化概念营造着一个新的民系,并在这个民系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丰富内涵——这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在三江源头形成,她犹如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客家民系的成长。因此,地处三江源的三明,她在客家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以千年的热忱、博大的胸怀、丰厚的甘乳哺育着客家民系。这是历史无间的选择,却是造物主善意的安排。揭开这一真实的历史面纱,还原历史真面目,应是当代客家学研究人士的使命。

 



----
如果说我曾见过什么美丽,
 是我渴望也拥有过的, 那只是梦中的你.

 ----捱系客家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