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dy1230(伊洋)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38:32), 站内信件
|
加批bluestoneyoo之《夜读红楼好生涯》
评论者: 武当山人
【武当按】抒情的文章,一直以来似乎都是MM们的专利,就如我
辈须眉,虽然有时强作温柔语却也常常有矫情之讥。只是苏东坡“十年
生死两茫茫”情真意切,谁又说他只能做“大江东去”?因此上,有时
我自己也未免拿了这个理由来搪塞讥讽的朋友从而使自己心安。然而今
日一见蓝田的美文,一时兴起,遂加点评,还望诸君不以狂妄加之于我。
“读红楼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顽固习惯罢了。”
起句不凡。有如欧阳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直
入主题,是千字文惯常作法。读红楼不能考举人不能举进士,却孜孜读
之累年,正在于习惯而已。此谓起。
“每每人静之时,伸手拿到的就是一本红楼,书,已然有些旧了,
页角微卷,偶有残页,每句话读来也熟如自己的亲人朋友。读时不必细
思,只是一句句滑过去,时光便静静地如水波流淌,有时真错觉听到了
汩汩的水声……”
紧接上文,具体点出习惯成如何顽固。读时不发细想,正如张爱玲,
每读红楼,书中异文一目了然。然而,这只是说文本上的熟悉,而作者
在这里所言的熟悉,却是感觉上的细腻。似水流云般地读红楼而读出红
楼的似水流云,其实大不容易。红楼梦里的情节的变换和运转,就象百
道溪泉,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它奔流而不见它生硬、
中断或牵合的地方。
“有时就这样梦过去了,梦里过往的时光如电影,每一个画面都光
影明晰……”
从具体的读红情节又转向“梦”,承上启下,此为承。那年高三,
为了即将到来的七月,每日的苦读变得漫无边际。总是在深夜点一支蜡
烛,孤独地走过一个个苦读的夜晚,不想心里的苦,只把时光设定在七
月七日那一天的来临。
先说苦,为心境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当教室渐渐空了的时候,在我的身后竟多了一
支陪伴的烛光,默默地伴我渡过那些夜晚。而且总会在我离开的同时离开,
默默地走在我身后,直到我在他的视线里走进宿舍的大门。”
再说空与静,是环境。
“我知道我其实是感谢他的,感谢他的存在驱走了所有暗影里的恐惧,
感谢他的存在温暖了我因分数而早已日渐干涸的心。”
古诗云“鸟鸣山更幽”。要知山之幽就从鸟鸣中来。前面铺叙苦与静
一过,此处烛光之温暖自然而至,不显一丝牵强。然而,也许你不知道,
此是,在他的心里,那也有着一种关怀,另一种的温柔在缠绵着。
“然而我也是恐惧的,恐惧他在我心上轻轻蚀出的那个洞,恐惧他似
有若无的目光中我所感受到的那份执著,……
那年的我,不读红楼。”
一转。
“还有大学毕业时的那一场舞会,满天星的灯光下,无数的男生齐声
合唱那一句: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而我在歌声中悄然流下的泪已然了无痕
迹,……
那年我的书箱中,红楼,同样寂寞。”
二转。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来的沉静辅平了夜读红楼的心绪,每个夜
晚,房间是温暖的,在隔壁屋子里就有他制造出来的种种声响,还有不时
抛来的一句问话,不经意的答与不答间,我突然发现我已再不是那个害怕
夜晚的小女孩,而人生终于在一定的年龄里付给了我一种平静的幸福,这
幸福就如同手中的一部红楼,不必论书中的悲喜结局,细看去,只有人生
的幸福和世事的明晰透彻。”
红楼梦从来都不要结局。它只是让我们知道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林子
洞林子洞里有几个耗子,那一年腊八要做腊八粥……生活在哪页就读哪页。
所谓夜看红楼,看的,也不过是自己的体会罢了。
“看红楼,看的也不过是自己的体会罢了”与起句遥遥相对,是合法。
伊洋评论:
武当山人的评论文章是网络中难得一见的好范文。
1:认真
2:仔细
3:负责
武当山人的缺点是什么呢?
保守落后的旧文人意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偷偷摸摸的留在其
“自留地里”。
应该讨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