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chocho.1(2003-07-29 20:25:34), 站内信件
|
贾府败落及宝玉出家(三)
贾宝玉最后出家了,据说是在树倒猴狲散了之后。宝玉的出走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完美的结局——对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来说。然而他带给读者的思考远没有就此划上句号。我总在想,他为什么出家?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形下出家?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试图去探讨红楼梦主题的时候,更是不容含糊的。
根据一些红学家的推考,认为宝玉在家破之后流落为乞丐(好象又有一说是更夫),而且最终和湘云结为夫妇。我并没有去看这个推考过程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我所关心的是如果真是这样,红楼梦将会变成怎样?根据这样的结论,我们不难想象出八十回后情节的流程和宝玉的大致情形:
林妹妹死了,大观的女儿死的死散的散,总之没有一个好结局,然后宝玉娶了宝钗做老婆,然后家败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然后钗也死了,然后又娶了湘云,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遁入空门。
先不说这个过程有多俗套,至少这些情节呈现给读者这样一个事实:贾宝玉从头到尾浑浑噩噩地任着命运摆布,在失去赖以寄生的母体后他只能在现实社会中为生存而无力地争扎并最终被淘汰。如果这样的话,则他在八十回之前所体现的价值追求不过是一个贵族青年无聊绮梦中的胡言乱语罢了,一旦面对现实生活的困顿,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废物,贾宝玉的一生也无非就是一个笑柄,而林妹妹竟为这样的人泪尽而逝,我们能表达的也只是遗憾而不是叹息了。宝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家,最高层次的解释也不外勉强跟得上甄士隐,这样的处理根本就没有超出所谓的大喜大悲之后大彻大悟“看破红尘”这种套路,其意义更没有超出《好了歌》所诠释的那种熟滥的主题。至此,红楼梦也由悲剧退化成为一个悲惨的故事。
这就是贾宝玉?这就是红楼梦?反正我是绝对不能苟同的。红楼梦闪光的地方之一在于曹雪芹创造出贾宝玉这个特殊而复杂的形象——这个在腐朽昏沉的古老文化体制中首先觉醒的“人”,他的重要性在于他敢于否定腐朽的却铁律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引入新的扣问与思索,而且这并不是停留于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身体力行的探索与实际行动。尽管还显得有些朦胧破破碎,但从这个形象我们却可以呼唤出人性本真的光芒,他所代表的思想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无可估量和替代的——这些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这个形象前八十回的苦心演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基调和宝玉的内心精神取向。我前些时候曾写过《解读宝玉》的帖子,就是试图在这方面作个浅陋的讨论,不系舟关于宝玉的一系列文章,也都是在这方面作了恰切的解读。基于这些观点的认识和认同,我认为宝玉在红楼梦扮演的决不是一个庸常饮食男女的角色,他的人生目标也绝不是合乎封建伦理规范的幸福,他身上承载着更为深层的思想意义,而这和他的最终归宿是息息相依的。
我想我们应该首先认清楚,宝玉来到世间不是为着来过日子的,而是为着来寻梦的。宝玉一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建立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禄蠹国贼”论标志着对现实世界价值架构的否定,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理论一旦形成,他便开始寻找和构建他心目中理想的家园。然而他很快就意识到,他要走的路一点都不平坦,秦可卿、秦钟、金钏儿,他开始见证了死亡和世间冷暧,也于是开始了他的忧患与忧伤,为自己,也为大观园。宝玉的精神世界始终与现实社会理学“正统”的价值体系绝缘,他崇尚向往的是如庄子所描述的那种自由世界——本真、无为、纯美,而不为任何世间物欲所遮蔽。对他来说,自己的生命在他的“女儿们”的眼泪中消逝无痕也绝对比在丑陋的现实世界中活着更有“造化”。所以宝玉的人生观体现出一种对最高理想的“美”的执著追求,他的灵魂是诗化而不是物化的,他也只能“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上的”。
大观园的纯净与诗情画意正是宝玉的理想化产物,那里只有水做的女儿,那儿没人懂得用戥子称银子,也没人懂得当票为何物(可见袭人和宝钗在这儿是个多么不和谐的音符啊),而林黛玉尤其是这种没有物欲的遮蔽的纯洁与诗化的精灵,也是宝玉精神上唯一的知已。所以宝玉固守着大观园这个女儿国,守护着那一方净土。那是他最后的精神家园,也是他赖以生存在这个世界里的根本依托。没人知道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使晴雯致死、迎春误嫁中山狼这一连串事件对宝玉的打击有多大,第七十九回的一段描写也许能略见他的心境:
……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过去,更又跌足自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如果说这时候他还只是充满寥落悲哀,那么当他连林黛玉也失去的时候,世间还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梦醒的时候,他的心境又将是如何呢?也许他是充满彷徨的,大观园不存在了,世间还有太多这样的悲剧在继续上演,我该拿什么来拯救你,人世间水做的女儿?这也许会是继续困扰宝玉的问题,他又该如何去追寻答案呢?出家也许是一种选择,延续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还将去追寻,有人将他的出家解读成是一种救赎,我倒倾向于这种理解。所以我始终认为,导致宝玉出家的原因是他对大观园被毁灭(请注意,这种毁灭又不是基于象贾府败落那种地位和物质财富缺失的原因,而是他所构想的理想精神家园无法见容于社会)的无奈与悲哀,是梦醒后却无路可走的绝望和求索,与贾氏是否败落并没直接的联系,尽管他也许是在贾氏败落后出走。 |
|